的可以組什么詞,硬可以組什么詞
最新版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課程,針對性強,通俗易懂,大量實例教程結合理論和實踐.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教程,提供免費更新,學不會退款,針對性強,一次購買,終生受益,全國包郵!內容導航:
一、小學語文人教版(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詞語表
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
需要電子版關注我發送333
木: 木頭、木耳、木馬
上: 上頭、上山、山上、上馬、馬上、七上八下
下: 下頭、下山、山下、天下、下馬、下月
土: 土山、水土
個: 個人、個子、一個人、個頭
入: 入口、入門、出入
大: 大人、大門、大火、大米、大馬、大山
天: 天文、天上、白天、天天、天下、天子
人: 大人、人口
火: 大火、火山、上火、開火
文: 中文、日文、上文、下文、文人、天文
兒: 兒子、少兒
無: 無人、目中無人
口: 人口、門口、入口、口頭、口子、開口
日: 日子、日文、日月、日頭、日出、一日、十月一日
中: 中文、中心、心中
子: 兒子、日子、口子、個子
門: 大門、門口、開門、入門、出門、山門、車門、電門
月: 日月、上月、六月、月牙、月兒
不: 不用、不公、不見、不多不少、不明不白
開: 開門、開口、開車、開火、開水
目: 耳目、頭目、目中無人
耳: 木耳、中耳、耳目
頭: 上頭、下頭、心頭、木頭、山頭、開頭
米: 大米、小米、白米
見: 不見、見長、見方、開門見山
白: 白天、白米、白云、白水、長白山
田: 水田、下田、心田、田里
電: 電子、電文、電門
也: 也門
長: 長江、長白山(長大、生長)
山:上山、下山、山上、山下、山門、山口、大山、天山、土山
出: 出口、出門、日出、出頭、出自、出走
飛: 飛鳥、飛魚、飛人、飛天、飛走
馬: 馬上、上馬、下馬、大馬、小馬、木馬、馬車
鳥: 小鳥、飛鳥、水鳥
云: 白云、一片云
公: 公車、公開、公牛、公里、公子
車:上車、馬車、下車、公車、水車、車門、開車、車頭、火車
牛: 牛毛、小牛、公牛、水牛、牛皮
羊: 山羊、羊毛、白羊、羊皮、小羊
?。?小羊、小牛、小鳥、小魚、小馬、小車
少: 少見、不少(少兒、少年)
巾: 毛巾、手巾、頭巾、方巾
牙: 門牙、月牙、長牙
尺: 米尺、皮尺、長尺、尺子
毛: 羊毛、牛毛、毛巾、皮毛、毛巾
又: 又一天、又一個、又一人
心: 心田、心中、中心、開心、小心、手心、心里
風: 大風、風車、風力 力: 水力、電力、人力、大力、風力
手: 水手、大手、小手、手心、手電、手巾
水: 水車、水牛、水田、水手、水鳥
廣: 廣大、廣西、廣東
升: 上升、升天、回升
足: 手足、不足、十足
走: 出走、飛走、走開、走火
方: 大方、方巾、長方、正方、西方、東方
半: 半個、半天、半日、一半
巴: 下巴、巴西、巴士
業: 開業、工業
本: 書本、本子、日本
平: 水平、公平、平日、平生、生平、太平、天平
書: 文書、書本、書目、出書、一本書
自: 自己、自大、自白
己: 自己、己方、己見
東: 東風、東西、東方
西: 西方、西風、東西
回: 回頭、回見、回來、回升、回生、回手、回電、來回
片: 一片云、大片、刀片、片頭、魚片
皮: 牛皮、羊皮、皮子、皮尺、皮毛、毛皮、書皮、果皮
生: 生日、回生、生長、出生、人生、生平、生火、生水
里: 心里、田里、公里、里頭、水里、里子
果: 水果、果子、果皮、瓜果
幾: 幾天、幾個、幾日、幾人、幾片
用: 不用、用心、用力、無用、用人
魚: 小魚、大魚、飛魚、魚頭、魚片、魚皮
今: 今日、今天、今生
正: 正方、正文、正門、公正、正午
雨: 大雨、小雨、中雨、下雨、雨天、雨水、雨衣
兩: 兩個人、兩天、兩頭
瓜: 瓜果、瓜皮、西瓜、瓜子
衣: 上衣、大衣、毛衣、雨衣、皮衣
來: 來人、上來、下來、出來、來電、回來、來日方長
年: 今年、去年、年頭、來年、半年、平年
左: 左手、左足、左耳
右: 右手、右足、右耳
二、海洋:無與倫比的生命搖籃
作者:徐 剛(詩人、作家,曾獲魯迅文學獎等)
生命的源泉
地球表面70.8%的面積,是汪洋大海。人都說我們的行星叫錯了名字,它應該叫“水球”。但我們能責怪誰呢?遙想先祖,大約從樹上爬下來不久,一個轉變是從爬行到行走,視野為之開闊。在地上極目四望,遠近皆地。于是就有了“地”的概念,名之為地球那是后來的事情了。古時的命名者皆是不知其名,不留其命者,而命名力的偉大卻穿越時空,無可阻擋而無可改變。即便后來知道了地球多水,浩渺無際的海洋,使地球成為茫茫宇宙中獨有的藍色星球,地球形相若此,地球名號依然。宇航員在天上看地球,多么美妙啊,一顆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濕柔濕潤的藍色星球。而包圍并著意裝點又似乎漫不經心地覆蓋地球的,便是海洋,海洋之水。海洋是地球表面咸水水體的總稱。海洋擁有3.6億平方公里,約相當于38個中國的國土面積。世界史上以寓言、哲思、美文言海洋之莊嚴妙相的,莫過于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抑^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焙H粼唬壕|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莊子所言,滄海一粟之由來。
但,莊子是在地上說這番話的,人之所居也,離不開地。稱之為地球,自有道理在,而況先有地球,后有海洋。地球誕生的年代距今約45億至50億年間,科學家稱之為原始地球,它的地表遍布滾燙熾熱的巖石,它除了滾燙熾熱的巖石之外一無所有。但,地球是由太陽系星云分化所得的星際物質聚合體,富氫氣和氮氣以及固體塵埃。追溯固體塵埃的來源,才知道它出身“高貴”,它是已經衰老的星球爆炸的碎片,含結晶水。但這些水都被封閉在巖石之中,它不失時機地在高溫作用下離析出來,便成了水蒸氣。水蒸氣上升成為大塊集云,云成為雨,雨一時無法與地表的熾熱抗衡,雨雖雨也,雨成氣也,雨不能在地球表面停留、集結,無論如何,地球冷卻的過程已經開始。這一場原始大雨,下了不知多少年,有科學家說是“千千萬萬”年,地殼表面才從巖石凝結的溫度——538攝氏度至1093攝氏度,降到水的沸點——100攝氏度以下。
崇明島風光資料圖片
等待是美好的。
等待就是聚集。
等待的那一瞬間終于到來:雨點落到地球表面時,不再“嘶”的一聲成為蒸氣,“噴到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時便冷卻成云,成雨,落到地面上,聚集在低洼處,逐漸累積成湖泊與河流,最后匯集到地表最低區域形成古海洋”(《水——生命的源泉》,江蘇科技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從墜落而匯集再流出,我們可以想象原始地球上的一種運動,一種從未有過且能改變地球面貌的運動:水的流動,流動于地,在地的高處沿斜坡往低處流動。流動的水下切,形成小水溝,下切的同時還順走了地上的碎石粒子。流動,流動,最初的河溝流過最初的荒野尋找最初的海洋,那是“原初的水”。法國人加斯東·巴什拉在《水與夢》中說,那是富有肉感的“肉質的水”,是更加豐腴甜美的水,生養萬物的水,地球古海洋的水。想起了克洛代爾在《五大頌歌》中,對水和本原的動人心魄的呼喚:
你的泉源不是泉源,是本原本身,
是原初物質,是母親,我需要的是母親!
大約經過十億年的匯合與聚集,古海洋形成,古海洋已經初具波瀾壯闊。在單調的地球上,古海從它形成那一天起,便是一個晃動不息的搖籃,地球上唯一的有水之地。為現代科學所證實的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真理,就包容在古海之中。水溶解一切,溶解一切也就是包容一切;遙想古海當初,天漏大雨,浩浩無盡,驚雷閃電的天路上,是幾十公里、幾百公里,甚至更遠處的炸響與閃電游走,仿佛要把渾沌撕出一條裂縫來。有科學家,把古老而神圣的原始地球的地質年代濃縮在一年之內,再看這個世界上先后發生了什么?宇宙洪荒時的創生與巨變稍稍具體了:
一月,原始地球形成。
二月,地殼開始凝結。
三月,古海洋隨之出現。
四月,古海中有了最早也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藍綠藻是也。
五月,地球的傳記、最初的化石開始形成。
五月以后的半年多時間,是繁忙而又醞釀巨變的地質春秋時代。盡管地球的形成便預兆著巨變即將到來,但真正使地球發生一場生態革命的路,依然漫長。時間和空間都在等待一個瞬間,這一瞬間,將使地球與古海名垂青史,光輝燦爛。
當古海洋中,發生了那么多堪稱地球史上偉大的事件后,海洋依舊波濤滾滾,有一種波濤滾滾是表面的平靜,有一種表面的平靜是為了遮掩另一次偉大事件:海藻們正在向淺海區集結,最偉大的登陸將要開始。古海洋已成為孕育萬物的“原始湯”。對“原始湯”的理解,如是我聞:古海當初充滿了各種被溶解的礦物質,以及一再被合并的碳化合物的巨大分子。雷鳴電閃是造物的美意,加上紫外光及火山噴發,把這些原始的分子組合成各種酸、糖與堿基,然后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結合。此種結合只能而且必須在海洋環境中才能完成。古海,功德無量矣!
水在流動,古海波瀾洶涌,不同于以往的是多了一種緊迫與急促,于今視之,仿佛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時的心潮起伏,古海中催生生命的進程,不急不躁地加快了。在大自然,一種偉大事件的誕生,往往是無中生有,從來不需要廣而告之。海洋中最早的已經發展得蔚為壯觀的藍綠藻,于陽光之下波濤之上,曬完太陽之后,那一個瞬間于瞬間發生了:從陽光中獲得能量,并溶解古海中的化學物質以制造食物,同時釋放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氧氣。
這一里程碑式的偉大程序,被稱為光合作用。
能完成這一程序的,只能是植物。植物在生命發展史上的作用,無可替代。
2021年8月,???,為期三個半月的中國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漁船陸續出海,前往目的地作業。新華社發
生命的搖籃在海洋。
植物與動物的分途在海洋。
光合作用的另一產品——游離氧也源自海洋。
水循環是地球上、宇宙間最偉大的循環之一。水,循環的水成為地球上唯一可以更新的物質?!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語,謂之水,不亦可乎?地球上總的水量約為14億立方千米,這些水,這些數目大得驚人的水,分別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多姿多樣的形式,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地球的圈層結構,是由各種形態的水互為聯結成就一體的。而在所有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
淡水,人類萬物須臾不可離開的淡水,只占地球總水量的2.5%,即0.35億立方千米。而這些淡水儲量中占最多的是南北兩極的萬年冰山,是淡水而不可用者也。與人類生活、生產關系密切可用的淡水是總水量的0.3%,少之又少矣!“如果這少量的淡水沒有不斷地自行補充,河流湖泊會變成干涸,田地森林會變成一片荒涼,大地上也就沒有什么可以生存下去。幸而水分是經常移動的,無休無止地在海洋、空氣、陸地之間循環”(《大自然一千個為什么》)。而太陽,給我們光明,給我們溫暖,有時也能熱死人的太陽,是水循環的動力源,是一切生命的出發點。太陽的恩典是最偉大、慈祥的恩典。離開了太陽,或者太陽不再照耀地球,所有的循環都將停止。人體內的循環也將停止,血液凍結。世界成為沒有風,沒有雨,沒有雪,沒有青枝綠葉的世界。何其幸運啊,迄今為止,陽光依舊燦爛地照耀海面,水氣冉冉升騰于空中;江河湖泊,植物莖葉,冰川雪線,乃至潮濕地面、土壤表層均有水分蒸發。這些水汽質性自然隨氣流而飄蕩,遇到冷氣團時便成云,再成雨雪降落地面。這些降水的一部分滋潤萬物,一部分匯流江河湖泊,淡水源源不絕故也。然后再注入海洋,再成為水蒸氣,再輸送至陸地,如是往復,知其始而不知其終。海洋的蒸發只是水的蒸發,其含鹽量卻珍藏于海,海水,略帶咸味的海水是海洋的特征。因此故,蒸發于空氣中的海水,是淡水。江河充盈,淡水湖安之若素,人和萬類萬物心安理得地享用淡水,這是因為“太陽每年將50多萬立方米的水蒸發為水蒸氣”(《水——生命的源泉》)故也。
我們還要對雨雪致敬,這是在陽光驅使下,從天上掉下來的恩典,是水循環的主要形式,其形成與飄落極具美感。飄浮天際的云,我們抬頭能望見的云,我們在飛機上與其擦肩而過的云,白云和烏云,是由不可計數的微小水滴和冰晶組成。天上無云,不會下雨。一片云含有幾噸的水氣,但往往是匆匆而過,沒有落下一滴雨水,便不知所終。云層中的無數水滴,在陽光下遠離海洋之后,便成了流浪者,它們互相碰撞,又恰巧把空氣中的火山灰等塵粒包裹其中,成為凝結核。再漂移,再碰撞,水滴漸大,有了一定的重量,便飄落,便成為雨點、雨絲、雨打芭蕉、巴山夜雨、好雨知時節等,出乎意料,水循環也循環到了文人墨客的情懷中。體積最小的是毛毛雨的雨點,落下時似心有不甘,說是落,其實是飄,作懸浮空中狀。雨點無論大小皆非淚珠狀,最大的雨點因重量故,底部略扁,余皆滾圓,大珠小珠歸海洋是也。
雪和雨形成的過程大同小異,但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冷,冷到一定程度,水氣便成為雪花落地。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雖然溫度低于冰點,云中的水滴卻仍然保持液體狀態。遇到合適的條件,這些水點會蒸發,形成水氣凝結為微小的冰晶。水氣繼續在這些小冰晶上凝結,冰晶越來越大,于是成為雪花”(《水——生命的源泉》)。飄飄灑灑的雪,茫茫蒙蒙的雪,之所以為人類尤其是孩童們喜歡,除了它的姿態瀟灑,便是雪花了。雪花有各種形狀,因空氣的溫度和水汽多寡而不同,基本為六角形。雪花是晶體結構,占雪花體積90%為空氣,無多水也。農人告訴我,雪落一尺,得水一寸。但無論如何它是淡水來源之一,是海洋的賜予。有攝影家所拍雪花照圖案千變萬化,美不勝收。最美的是那一片結構對稱、極其精致的星形雪花,也有六角形狀、針柱狀、杯狀、卷筒狀等。其多姿其美妙,只能說聲有天籟,物有天工也。
想得雨雪之美,就要進入雨雪之中。
這是自然給出的題目,但要人類來回答。所謂物象外意,即人之所見皆為物之表面,意之外層。雖然,自然是澄明的,卻是多重的、不知幾重的澄明,萬勿以為我們所見,即為大自然的澄明之境。其為澄明章節之開首字母也,而自然之書不知幾多頁,幾多厚,幾多重,幾多深。
水循環的一切都將重歸海洋。
只有太陽才是水循環的原動力。
海和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卻不可分割。洋,是海洋的中心,是主體。世界大洋占海洋總面積的89%。大洋顯示著大地的深刻性,一般水深3000米以上,最深處1萬多米。大洋與陸地保持著遙遠的距離,卻與陸上一切生命休戚相關。不受陸地的影響,水溫和鹽度變化甚小。世界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在洋的邊緣,海是邊緣者卻不可忽略的典型:海獨立存在著,又和大洋相擁相連,書上的語言稱“海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水深從幾米到二三千米不等。海是洋的使者,海臨近陸地,能深切感受陸上季節和氣候的影響。海還是大江大河的接納者,我邑崇明島即為長江涌進東海的、世界第一河口沖積沙島。海洋學家把海分為三類: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
與天相接的是洋。
與洋相接的是海。
與海相接的是地。
與地相接的是人。
依老子語,稍做添加,可乎?人法地,地法海,海法洋,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太陽照耀著海洋,海洋簇擁著、懷抱著陸地,滋潤地球,哺育眾生,它是無窮無盡的母親的乳汁,是原初物質,是“肉質的水”。海洋以高貴的蔚藍色,與蒼穹天宇相映照,映照出它的無與倫比,映照出紀伯倫的詞語:
你和你居住的世界,只不過是無邊海洋的無邊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如果自然聽到了我們所說的知足的話語,江河就不去尋求大海,冬天就不會變成春天。如果她聽到我們所說的一切吝嗇的話語,我們還能自由呼吸嗎?
“削水片”與觀浪者
孩童時代,一種有趣的玩兒就是“削水片”,一眾小兄弟,我是削得最好的。不是把水削成水片,而是讓破碎的碗片,在水面上掠過,騰起,再掠過,看那漣漪。最好是,岸邊有桃花盛開,水橋上恰有個洗衣服的鄰家女孩,水片從她面前呼嘯而過,漣漪起,花影亂,女孩站起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娘?!毙∧槹桌锿讣t。這種玩法只能在島上的河溝里,不曾想到我后來相識的一個東灘放牛人,竟是個觀浪者,坐在牛背上觀浪,踏步在淺海區觀浪,求教觀浪法,卻與削水片相似。
所謂觀浪者,就是觀察波浪的人。放牛人告訴我,看最簡單明了的波浪方式,只需把一塊卵石投進水塘,再看漣漪、均勻的漣漪,一個跟著一個,以圓圈方式作扇形展開,直到波塘邊緣,不斷地破碎又不斷地發生。在海上,不會有池塘的平靜,波浪的形式也沒有這樣規律,漁人所見往往是好一個“亂”字了得!風吹海面,總有大風小風吹過海面,漣漪成浪矣,各種大小不一形神各具的浪,它們前后起伏,它們互相撞擊,它們互相堆砌,它們互相吞沒,但總是后浪越過前浪。倘若風勢柔和,風會把小浪的波峰柔和地吹皺、吹破,并把小浪們堆在一起,浪花也堆在一起,形成“白帽浪”。倘是風勢漸大,海況顛撲,波浪被刮得團團亂轉,這時候的海就是波濤翻滾的海了,風與波浪相合力,也相搏擊,波浪并不喜歡一直受制于風。待波浪從風中脫身,以獨立的風格和形態面世時,那種波浪被叫作“長波”,長長的波濤,可以繼續幾千公里,有規律地推涌,從容不迫卻威風凜凜地向海岸線進逼,在轟鳴中,在巨大的轟鳴中,在連續的轟鳴中驟然粉碎?!伴L波”成浪矣,“拍岸浪”“沖擊浪”是也。
我在崇明島東灘結識的一個海洋學家說,他們之中的波浪專家有時可稱瀟灑,他只需坐在海堤上,根據他對季風、海上風暴以及海岸形勢的綜合分析,就能辨識或者猜想,東海里遙遠的波浪來自何方?假如它是陡峭突兀的浩然巨浪,那么它就是血氣方剛、青春年少的浪,它剛剛經歷了一場海上風暴。雍容華貴,不慌不忙的浪,推進時圓峰聳立的浪,必定來自遠方,可能來自地球的另一面??蛷倪h方來,不亦樂乎?
風的強度和延續性決定了波浪的形式和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另外一個因素與“風浪區”有關。1967年夏日的一天,黎明將至時,我曾隨崇明漁業公社的船出海,在顛簸和巨浪壁立、浪峰如谷的直上直下的爬升與跌落中,看太陽渾圓地鮮紅地嬌艷地從大海中沐浴而出,卻渾無水痕。此行的任務是捕撈帶魚,要去遠海,也第一次聽說了“風浪區”這個名稱。心有困惑的是,大海無處不風浪,還獨有“風浪區”?老船長告訴我,無邊無際的海上,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無邊無際的風?!帮L浪區”是浩茫大海上一片風吹的范圍,時速0.8公里的為微風,可以把海面吹起皺折,生出漣漪;時速為6.4公里的是強風、勁風,能把海面卷起來,卷起真正的波濤。船長讓我放心,“看上去浪頭洶涌,來者不善,但只要戴白帽翻白頭,就可以對付,不會有太大兇險?!痹谖液痛瑔T的訪談中得知,我們當時遇到的“風浪區”范圍較小。在波瀾澎湃的大“風浪區”,海上的狂風一刮幾千公里,巨浪出矣!風暴再把巨浪攪在一起,攪亂,變成超級浪,從奔騰呼嘯的海上升起,升起水的懸崖陡壁。而有經驗的水手都說:第七個浪頭是最可怕的!那時候,東海還有很多很大的帶魚,最大的最寬處達20厘米左右,一般成年帶魚均有15厘米寬。一網銀鱗,萬點金光,活蹦亂跳生猛海鮮,倒進船艙后小帶魚一律放歸大海?;氐疥惣益偢劭诘耐局猩鹬箫?,無飯也,魚當飯。把一條條大帶魚頭尾切掉,扔進大海,可為它魚之食。留取中間段,切三四塊,大塊,巨大塊,丟進沸水大鍋,俄頃即食。一人一個大碗,那鮮味,一旦想起,便會冒出。
此生有幸啊,第一次浮槎深海!
我的沐浴的太陽!
我的“風浪區”!
還有,我的帶魚!
波浪解析
波濤洶涌出了“風浪區”,波峰高度漸低。當一個海浪不可阻擋地接近海岸時,海浪會生出一種在大海中從未有過的感覺:海岸處淺海海底的拉拽,是波濤和泥沙的初始接觸。
波峰降落之后,推進的速度隨之放慢,當前浪放慢時,后浪、無窮無盡的后浪,依然洶涌奔突,趕上前浪,越過前浪,浪濤便帶著海水翻滾飛濺于岸邊,轟隆作響,無奈倒下,泡沫泛起,碎浪橫流。海洋學家通常把業已破碎的巨浪、碎浪,分為濺出浪與沖擊浪兩種。其特點是,濺出浪拍擊海灘時,在緩坡的岸線,總以白色泡沫引領。海浪要在海灘上經過很長距離才發生沖擊。其過程眼花繚亂,每一次眼看著海浪要沖上岸線了,其實什么也沒有發生。為什么?它是被后邊的波浪超越了,后浪如儀,還要推進很長距離,況且后浪復后浪!如果說濺出浪有點“絮絮叨叨”的話;那么,沖擊浪,或曰拍岸浪,卻是痛快淋漓的,它在崩潰時心有不甘地把浪花一簇一簇、成群結隊地擲往遠方,然后有聲有色地四散開去,極為壯觀且美不可言。這種浪常見于山壁陡峭的海岸,它們強力沖擊海灘、岸線,不畏頑石,浪復一浪,年復一年。海浪在粉身碎骨后會重新集結,山壁被它們“咬”下后,終會松動。
沖擊浪給海岸帶來了別樣風景、沖擊乃至破壞。但它也擔負著雕塑世界海岸線,使其不斷更新的工作。在全球各大海洋岸線,無休無止不知疲倦的拍岸浪,每年破壞和重建的海灘數以千計。它們是破壞者,它們也是建設者,且它們的破壞似乎是為了更新,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它們不辭勞碌,不辭奔波,把這個海灘上的沙子搬走,連同貝殼和殘缺的螺號;過些日子再把它們送回來,更多的是有去無歸,成了天涯海角的另一處海灘。
你很難尋回昨天的海灘。
你只能把風景留駐心中。
曾經有一個很不錯的比喻說,潮汐漲落是地球的呼吸運動。而在沖擊海岸的所有波浪中,是初看時刻,好像波瀾不驚,微不足道的是每天兩次的起伏漲落,潮汐是也。我故鄉的農人稱之為“潮汛”,潮有信也,按時而至;潮汐所含的訊息包羅萬象?,F在我們已經了解,潮漲潮落既與地球的呼吸無關,也不是大海任意為之。而是地球的天體近鄰太陽和月亮引力牽引的結果。牽引一詞極富詩性,牽之引之也,一種力量,巨大無形的力量,牽引著大海,攪動著大海,狂奔疾呼。所有的浪漫都離不開月亮,它的不可思議處在于:它比地球小,其引力也小得多??墒潜M管如此,月球每天環繞地球運行時,還是有足夠的力量攪動所有的海洋,上下翻滾,奔騰激越。地球向月、背月的兩面均有水鼓起。太陽體積大,但距離地球太遠,對潮汐的影響約為月亮之半,且要看太陽所處的位置:在月球、太陽和地球成直角的時候——比如上下弦月時,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一部分相互抵銷,是有低潮;而當太陽和地球連成一線,如新月和滿月時,月球和太陽相疊加,有大潮,高潮,吾邑鄉人所說“初一十五大潮沒”是也。因而得知,風只能攪動海的表層,即便是狂風大作,巨浪奔突,那只是浪濤在海的表面滾過,表層以下,游魚競逐,大海安然。而唯有潮汐能移動整個大海,還能移動土地與大氣。每當大海出現3米高潮,陸地會升高15厘米,環繞地球的大氣層會向月亮和太陽凸出幾公里。
因著地球表層并不是勻稱的,覆蓋地球的海洋也無法平坦,它是一連串,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或居于平坦,或處于海灣的海盆。這盆地里的海水在潮汐的牽引下,徹上徹下地來回晃動翻滾,因著海盆的形勢不一,潮汐的狀況也因此復雜多變,有了多樣化的浪潮。有的地方成為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觀潮勝景,如杭州錢塘江口。錢塘江南岸50萬畝圍墾地擋住江口,江面變窄,有一夫把關之勢。潮水進則易,退者難,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相擁擠,相重疊,形成潮涌,涌出飛濺的浪與飛濺的水花有幾丈之高,且不怕犧牲,前仆后繼,若云若樹,拂天拂地。再者杭州灣處在太平洋潮流東來直沖之地,又在東海西岸潮差最大處,是有天下第一奇觀之錢塘潮形成,得天獨厚矣,得地獨高矣!
每年看錢塘潮的游人摩肩擦踵,也總有人走出“紅線”之外,試圖更近地看那潮頭,聽那濤聲,攥一把浪花,欣賞那美麗。不幸的是總有人被潮頭卷走,這一刻,人才知道浪濤多情也無情!
誰都可以欣賞美,但要在適當的距離處。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7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三、載荷、窗口……這些航天詞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今年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決戰決勝之年,又恰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周年。各種關于中國載人航天的新聞、短視頻、影視作品等內容越來越多。其中關于載人航天的專業詞語你是否真正理解呢?
載荷
廣義來說,除了帶上天的貨包、實驗柜等產品以外,多級運載火箭在分離上一級前的上面級和燃料都算是載荷,但這些并不全是我們實際想要帶上天的產品。狹義來說,載人航天新聞報道中所說的載荷指
有效載荷 ,為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
垂直轉運
轉運,又叫轉場,普遍指船箭產品、貨包等從某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我們常說的 垂直轉運
則是特指搭載了載荷的火箭從總裝測試廠房以垂直固定在發射平臺的方式轉移至發射塔架。
受控再入
顧名思義,受控再入指的是 航天器在人為或自動控制下,飛出地球后又重新再進入地球大氣層
。例如天舟二號與空間站核心艙脫離后,在平臺狀態進行確認之后,通過兩次的制動減速,從一個圓形軌道逐漸衰減成一個橢圓軌道,在100公里左右受控再入大氣層。最終天舟二號在大氣層內經歷船體解體。然后通過大氣層的高溫燒蝕,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及其攜帶的空間站垃圾、使用過的氣瓶、貨物包裝等會一并燒毀。
發射窗口
允許航天器發射的時間范圍稱為發射窗口 ,航天器的發射需要選擇相應的發射時機 。窗口的選擇
,主要是根據航天器所執行的任務和航天器上能源設備、測量設備的特殊要求確定的,比如航天器上太陽能電池翼工作時間的要求,光學探測設備探測效果的要求。
歸零
歸零指的是一種 故障分析模式
,當系統內某一環節出現了問題,需從第一步到最后一步逐一溯源,拋棄主觀臆斷,重新一一驗證,直到問題完全解決。具體來說,可以歸納為:
定位準確: 如果試驗中出現了問題,航天技術人員需要通力合作,分析數據,制作故障樹,準確找到問題的原因。
機理清楚: 在定位準確后,要對于問題出現的內在物理規律進行探究,將問題分析透徹。
問題復現、措施有效: 分析完成后,需要用計算機進行仿真,首先確認之前分析的原因是否會造成故障再次發生,隨后再驗證后續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否有效。
舉一反三: 最后要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思考是否還有類似問題的存在。
實驗/試驗
一般而言,實驗(Experiment)是不完全依賴特定標準文件來判斷是否成功(純科研甚至往往沒有標準),而主要是依據實驗目的,設計實驗的條件和方法,然后操作,來觀測實驗品能否達到期望或者未知的效果。
試驗(Test)是依據已有的標準(國際、國家、企業標準)去驗證產品或零部件或材料是否達標(比如型式試驗)。也就是已知試驗品“應該”到達什么結果,而進行的驗證操作。
在中國空間站中,開展的往往是 科學實驗 和 技術試驗
。前者由于需要依托太空微重力環境等條件進行地面上無法進行的操作,所以稱為科學實驗。后者則多是對類似于機械臂轉移等在地面已經多次測試的工作的驗證操作,因此被稱為技術試驗。
應用性飛行
所謂應用性飛行,是相對以驗證技術為主要目的實驗性飛行而言的。 實驗性飛行 主要是實驗飛行器的極限性能,應用性飛行則一般不會飛到極限性能。例如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 就是天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火箭組成的空間站貨運系統的第一次應用飛行,其特點
一是飛行任務的目的具體為提供補給物資和開展空間應用項目設備測試等工作。二是飛行產品的狀態經過前期任務的驗證,技術狀態基本固化。
主份/備 份
主份與備份互為關聯,我們常聽到的 備份 航天員指的就是為了確保在出現特殊情況時,能擔當主份航天員全方位替補的角色。
除了航天員以外,包括載人飛船返回地球時使用的降落傘也包括了主份降落傘和備份降落傘,這都是起到了互為補充,保障任務安全成功的效果。
這些知識點你學會了嗎?
來源: 中國載人航天官方微信
四、海天霞、天水碧……這些中國傳統色高雅又好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 上官云)海天霞、天水碧、麹塵、松花……你是否會想到,這些“聽上去就很美”的名字與中國傳統色頗有淵源?
最近,一本《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火了。它聚焦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色,截至目前,在豆瓣上收獲8.9分的評分。而在該書作者看來,那些古老的中國傳統色,包含著千百年來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
蘊含古老智慧的色彩美學
《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的作者有兩位:郭浩和李健明。
《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出版方供圖
在數年時間里,他們一起考據384種中國傳統色名,根據24節氣72物候,從眾多故宮文物中選取了應時應節的96件,從文物上找尋可以參照的傳統色。
“中國古代并不存在一部對應顏色色值的實證色譜,我們可以查詢的只有顏色的文字描述?!惫普f,他和李健明的合著關系,就是從文字向顏色去求證、還原的合作關系。
簡單來說,就是郭浩整理、探究古籍資料,在文字上為傳統色建立了譜系;李健明則要一起考據,從視覺上為傳統色建立譜系。
郭浩進一步解釋,書中選取了96件文物,是為了印證我們的色譜在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上有實際留存的痕跡,以物表色,而不是意味著文物顏色本身帶著傳統色的所有色名。
何謂“中國傳統色”?
提到“中國傳統色”,在郭浩眼中,其實是在說色的名稱,或者顏色詞。這些顏色詞,構建了我們語言和意識中的色彩世界。
“中國傳統色扎根于漢字的獨特語言,其中既有東方審美的意境,也有古老智慧的沉淀,從描述具體對象的古典語匯,到表達文學想象的詩性色彩,都是它的獨特魅力?!惫普f。
他解釋,中國傳統色有兩個大的自然系統相對應,一個是五行,一個是四季。青、赤、白、黑、黃,五正色對應的是東、南、西、北、中和春、夏、秋、冬。
而作為語言組成部分的顏色詞并非憑空而來?!肮湃嗣枥L顏色的詞語,我總結下來,一個是具象,一個是意象。前者如天縹、松花、蔥青等,后者如滄浪、青青、暮山紫等?!惫普f。
圖片來源:《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截圖。
古代禮儀制度中的服色
在中國古代,也有比較完整的服色制度。
結合《周禮》、《儀禮》、《禮記》等古籍記載,郭浩以周代為例講到,“因為敬畏天地,玄纁就成為第一重要的禮服顏色,上玄下纁的衣裳色彩搭配是周代服色制度的頂層設計?!?/p>
“對男性而言,自天子往下,諸侯、大夫、士在祭祀和婚禮時都是上衣為玄色、下裳為纁色,身份區別在于衣裳的章紋不同、有資格出席的祭祀等級不同?!彼忉?。
女性服色較為復雜。郭浩提到,王后祭祀蠶神,穿鞠衣,黃色,這個黃色象征桑葉初生,隨之就衍生出一個傳統色名:麴塵。
“王后在六種不同禮儀的場合,換穿六種不同顏色的禮服,顏色對于秩序是十分重要的?!彼f。
傳統色的時代魅力
郭浩注意到,有些影視劇對朝代的代表色理解有一些偏差,提到秦代就是“一片黑”,出于電影的美學可以理解,但作為色彩的歷史,就是錯誤的了。
“古人的顏色世界很豐富,絕不是五正色、五間色所能涵蓋的?!彼f。
2018年,《延禧攻略》熱播,劇中人物的服飾曾引發了一波討論,其中就包括有關衣服配色的話題:那些服飾的顏色是中國傳統色還是莫蘭迪色。
《延禧攻略》劇照
郭浩說,《延禧攻略》以清代乾隆朝為背景,那么根據乾隆十九年(1754 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
年)織染局染作檔案統計,染物色中藍色系有魚白、玉色、月白、深藍、寶藍、石青、紅青、元青等等。
另外,其中黃色系、綠色系和紅色系也各有多種顏色分類。他認為,如此看來,這份乾隆朝的色譜之高級,并不遜于劇里的戲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