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怎么讀(觱篥怎么讀出來)

掃碼手機瀏覽

觱篥怎么讀,觱篥怎么讀出來

最新版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課程,針對性強,通俗易懂,大量實例教程結合理論和實踐.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教程,提供免費更新,學不會退款,針對性強,一次購買,終生受益,全國包郵!觱篥怎么讀導讀:

再過幾天就是冬至了,北京人講究在這一天要吃餃子,還有“數九”過冬的習俗,不少人可能還記得那首《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彼^“數九”,就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天氣就暖和了。冬至以后,為了抵抗寒冷、迎接一年新春,古人們將冬至過成了“小春節”,宮廷貴族、百官士人、平民百姓都有各自的辦法來熱鬧過冬,這也就是所謂的“冬至大如年”……

古史新話:冬至為何大如年?“九九歌”又有哪些版本?

北京天壇圜丘,明清帝王冬至祭天場所

冬至為何“大如年”

祭天祭祖擺宴席 走親訪友送好禮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這一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南回歸線,對于北半球來說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為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后白晝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古人對這一變化早有認識,認為冬至這天寓意著陰陽交替,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漢代的《淮南子》中就有“日冬至則斗北中繩,陰氣極,陽氣萌”的說法。因而在古代,冬至既是節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稱為“冬節”、“至節”、“亞歲節”等,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在冬至時要舉行祭天儀式?!吨芏Y注疏》有“冬至祭天于圜丘”的說法,唐宋期間,也遵循著冬至圜丘祭天的禮制,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明清。北京天壇的圜丘自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后,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始終是明清兩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場所。

除了祭天儀式外,古人還會在冬至的時候祭祖、拜會親友,其熱鬧場景好比過年。據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有冬至之日,薦黍羔。先薦玄冥,以及祖禰。其進酒肴,及謁賀君師耆老,一如元旦?!倍鴳c祝冬至的習俗在宋代最為流行,如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便有“冬至”條目:“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并如元正儀?!倍谶@一天民間也極為熱鬧:“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云。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眱叭皇菬狒[的“小長假”。宋代詩人陸游在《辛酉冬至》詩中寫道:“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奔幢闶悄昀霞邑?,也要在別人的攙扶下完成祭拜,足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而顏度的《冬至》詩更有意思:“至節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腳錢盡處渾閑事,原物多時卻再歸?!倍凉澊蠹叶蓟ハ嗨投Y慶賀,可是送出去的禮物最終轉了一圈又被送了回來,白白花費了路費錢,此詩在諷刺了送禮的形式主義時,也側面反映了古時冬至節的熱鬧程度。

到了清代,人們依然保留著慶賀冬至的習俗,還有產生了“拜冬”之說?!肚寮武洝酚涊d,每至冬至節“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相揖,謂之‘拜冬’?!倍@正是如今常說的“冬至大如年”說法的原因:“諸凡儀文加于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諺?!?/p>

北京現在流行在冬至當日吃餃子,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古人在冬至則習慣于吃餛飩。宋代的《武林舊事》有:“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馎饦’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备毁F人家的冬至餛飩,會有十幾種不同的花樣。清代北京也流行在冬至吃餛飩,《燕京歲時記》有“京師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記載,與現在的“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已頗為接近。

古史新話:冬至為何大如年?“九九歌”又有哪些版本?

乾隆年制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局部)

“九九歌”的多種版本

明代北京人唱“三九四九,圍爐飲酒”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边@首“數九歌”大家都很熟悉,它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來反映數九中的氣候變化程度,讀來朗朗上口,生動有趣。九為數之極,又代表陽,冬至一陽生,因而中國很早就有從冬至當天開始數九的習俗?!熬啪偶右痪拧?,九十天后,就到了春分節氣,這時天氣回暖,嚴寒的冬天已經過去。

“數九”的習俗究竟起源于何時,并沒有明確的記載。清代的《清嘉錄》中提到,“《荊楚歲時記》謂從冬至次日數起,至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薄肚G楚歲時記》成書于南北朝時期,如從那時算起,數九的傳統可謂由來已久,可惜現存的《荊楚歲時記》中并無相應的記載,可能是《清嘉錄》的誤記。敦煌文獻(伯4017號)中有題名為《詠九九詩一首》的詩篇:“一九冰須萬葉枯,北天鴻雁過南湖;霜結草投敷碎玉,露凝條上撒珍珠。二九嚴凌切骨寒,探人鄉外覺衣單;群鳥夜投高樹宿,鯉魚深向水中攢……九九凍高自合興,農家在此樂轟轟;樓中透下黃金籽,平原隴上玉苗生?!痹娒且皇?,實際上包含描寫一九到九九的九首詩,詩中將物候與農事相聯系,描寫了冬季的九個節氣。該文獻的確切年代雖有爭議,但應在唐末至北宋之間,是目前已知最早關于“九九歌”的文獻記載。

到了明代,“九九歌”十分流行,已流傳有許多不同版本。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每九詩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詞俚語之類,非詞臣應制所作,又非御制,不知如何相傳耳,久遵而不改?!边@種每九四句詩的風格,還保留著敦煌文書的遺風。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這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bìlì,是一種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此處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獦蚤出?!敝x肇淛《五雜俎》中記載的“九九歌”與之相類:“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p>

《五雜俎》中還專門提到了當時北京地區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迸c現在的版本已有一些相似之處了。

“九九消寒圖”優雅過冬

佳人胭脂染梅 文士揮毫描字

在漫長的冬季,古人為了消磨時間,逐漸有了“九九消寒”的習俗。元代開始,北京地區的婦女中流行畫梅花的習俗:梅花有九朵九瓣,數九天里每天涂紅一個花瓣,稱為“九九消寒圖”。元末楊允孚《灤京雜詠》有詩曰:“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痹姾笞宰椋骸岸梁?,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奔讶藭詩y用胭脂染梅,極富韻致。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中有“消寒圖”條目,下面記載:“至日數九,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畢,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圖?!?/p>

古史新話:冬至為何大如年?“九九歌”又有哪些版本?

九九消寒圖(梅花)

清代的宮廷之中,流行一種更具文化色彩的九九消寒圖。據吳振棫所著《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直翰林諸臣填廓?!薄巴で按沽渲卮猴L”這九個字蘊含冬日迎春之意,每字又都為九畫,每天在鉤好的輪廓內描上一筆,九字描完,“數九”也就結束了。類似的語句還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前春幽挾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勁柏峰骨”等等?!肮艹亲印笔敲P的別稱,“管城春滿”寓意以筆墨渡冬,寫成之日春滿庭院,極富文人雅趣。更為有趣的還有“九九消寒迎春聯”,如“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對以“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聯都是九畫的九字,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冬盡而聯成。

古史新話:冬至為何大如年?“九九歌”又有哪些版本?

九九消寒圖(詩句)

在描畫完消寒圖后,有時古人還會在用白色細筆在相應的筆畫上記錄當天的天氣,如“今日風”、“早晴晚陰”等,相當于簡略的天氣記錄表。有時也會寫上一些與天氣無關的字樣,如“萬壽無疆”、“浪費筆墨今日休”等,甚至包括“祭灶天涼糖瓜入市”等生活氣息濃郁的記錄。這樣的消寒圖填寫完后,相當于完成了一份過冬日志,非常有意義,以致“每歲相沿,遂成故事”。

記錄天氣的消寒圖,還有一種簡略的版本,畫九九八十一個類似銅錢的圈圈。明代的北京街市上就有人販賣這種消寒圖?!堆嗑q時記》中描述了畫法:“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贝送膺€有用不同顏色或用不同位置的陰陽魚來表示天氣的消寒圖等。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劉疆

編輯:王少偉

觱篥怎么讀出來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關于觱篥怎么讀的內容吧!www.chinazszg.com 引光詞語網

今天是冬至

今天是冬至

孔祥智

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季的第四個節氣。每年12月21日或22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這個點也叫“冬至點”。2020年冬至交節時間為12月21日18:02:12,農歷十一月初七。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冬至線),到達一年之中的最南端,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這就造成了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完全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大的一天。在中國黑龍江省漠河縣的北極村,這一天白天只有7個小時左右,黑夜則長達17個小時。因此,每年冬至這一天都會有天南海北的游客紛至沓來,體驗“極寒”天氣,觀賞“極夜”奇觀,欣賞“極地”冰雪。在北半球,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中國北極村的太陽高度是全國的最低點,剛過中午一會兒太陽就繞到了山頂,在美麗的夕陽下小村莊開始安靜下來進入神秘的極夜時光。在北京,這一天的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有意思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之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少8天,造成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略短。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認為,自冬至之日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之間陽氣漸長,代表著新的循環的開始,是為大吉,故古人認為冬至是大吉之日。冬至之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漸長,正午太陽高度漸高。故俗語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p>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冬至的解釋是:“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惫湃苏J為,冬天到來,萬物收斂,“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钡搅硕?,收斂之氣達到極致,即陰氣達到極致,黑夜在這一天最長就是最明顯的表現。然而,物極必反,陰氣最盛的時候也是陽氣開始上升之時,《群芳譜》云:“陰極而陽始生也”,“冬至一陽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冬至有三侯,“初候,蚯蚓結?!薄傲幒畼O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陽氣未動,屈首下向,陽氣已動,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結?!倍恋絹?,陰氣最重,正是寒極之時,蚯蚓雖在地下,仍然被凍得僵作一團,但由于陽氣已始,蚯蚓的頭部開始向上方伸出,故使身體呈現如繩子打結的形狀(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觀察到的)?!岸?,麋角解?!摈缂戴缏?,是世界珍稀動物,由于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麋鹿屬于鹿科,鹿角向前,麋角向后,因此古人認為鹿屬陽,麋屬陰。冬至陰氣最重,而陽氣開始萌發,麋感知到陰氣漸退而開始解角?!叭?,水泉動?!薄八咛煲恢査?,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薄度悍甲V》云:“水者,一陽所生。一陽初升,故泉動也?!闭f的都是古人認為水為陽氣所生,冬至陽氣始升,故泉水開始萌動。實際上是山中的泉水從地下流出,因天氣極寒而冒出熱氣,這是北方冬天常見的現象,古人從陰陽角度來解釋,也很有意思。

從冬至之日起,中國就進入了“數九”寒天,又稱“交九”。此后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熬啪庞忠痪?,耕牛遍地走”,加上九九以后的又一個九后,數了整整90天。在農耕社會,冬日最閑,因天氣寒冷難耐,故稱“熬冬”,基本上一天一天數著過,即“數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意為最大、最多、最長久。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之數,即極數。到了極數,否極泰來,物極必反,春天也就到來了。實際上,九九就在驚蟄前后。數九的習俗起源于黃河流域,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流行了“九九歌”,因有夏“九九歌”,故又稱為冬“九九歌”,也稱冬“數九歌”。一般教小兒背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季,小兒就背熟了。到了明代,士紳階層又發展起“畫九”與“寫九”的習俗,前者一般是每天畫一幅有關冬天的畫,也可以是一幅整畫,每天畫一部分,一個冬天畫完,稱為“九九消寒圖”;后者即一天寫一句話,或者一天寫一句詩,都與冬天有關,九九結束,詩或者文也就寫成了。這是文人用以消磨冬日時光的游戲。

從“一九”到“九九”對應的日期大體如下,因冬至日是不定的,故“九九”日也是不定的。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三九:1月9日~1月17日四九:1月18日~1月26日五九:1月27日~2月4日六九:2月5日~2月13日七九:2月14日~2月22日八九:2月23日~3月3日(閏年為2月23日~3月2日)九九:3月4日~3月12日(閏年為3月3日~3月11日)

由于各地氣溫差異大,各地“九九歌”的內容也不完全一樣。北京天津一帶的“九九歌”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有的“九九歌”和上面的略有差異,但內容非常接近,可能是不同地區口口相傳所導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緣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楊花開,以后九不來。

《全敦煌詩》中記載的《詠九九詩》是文學味最濃的“九九歌”?!?*”處為原缺文字(參見/,2017-12-17)。記載的是黃河流域的情況。

一九冰頭萬葉枯,北天鴻雁過南湖;

霜結草頭敷翠玉,露凝條上撒珍珠。

二九嚴凌徹骨寒,探人鄉外覺衣單;

群鳥夜投高樹宿,鯉魚深向水中攢。

三九颼颼寒正交,朔風如箭雪難消;

南坡東地周荒壩,往來人使過冰橋。

四九寒風不掩身,烏棲猶自選高林;

參沒未知過夜半,平明辰在中天心。

五九殘冬日稍長,金烏**映漸近堂;

為報學生須在意,每人添誦兩三行。

六九衣單敢出門,朝風慶賀得陽春;

南坡未有蓂蕛動,犬來先向北陰存。

七九黃河已泮冰,鯉魚驚散灘頭行;

喜鵲銜柴巢欲壘,去年秋雁卻來聲。

八九蓂蕛應日生,陽氣如云遍地青;

鳥向林間催種谷,人于南畝已深耕。

九九東皋自合興,農家在此樂轟轟;

耬中透下黃金籽,平原隴上玉苗生。

《清嘉錄》上記載的“數九歌”,十分有趣地記載了古人過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蒼蠅垛屋茨;

七九六十三,布袖兩肩攤;

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涼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跳蚤出。

一九二九,大家見面打招呼的時候本應拱拱手,但因天冷,手縮在棉袍里面取暖,就不伸出來了;三九的時候寒風刮在籬笆上,像吹觱篥一般響(觱篥,讀bìlì,亦作觱栗,漢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聲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驚敵人馬匹);四九的時候,睡在被窩里像睡在野外一樣寒冷;五九的時候,窮人可以走出屋子,到外面以起舞的方式取暖了;六九的時候,天氣變暖,蒼蠅開始出現了;七九天暖,外出穿的厚衣服在正午時可以披在肩上了;八九的時候,貓和狗可以躺在涼地上面了;九九到來,窮人的受凍日子結束了,但剛要伸開腿舒舒服服的睡個好覺,蚊子和跳蚤又出來騷擾了。窮人的日子真是難熬。

山西版的“九九歌”為:

一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押門叫狗;

五九六九開門大走;

七九八九河開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意思是一九二九還不冷,所以“不算九”;三九四九就冷了,農家喂狗只開一條門縫,把狗叫到屋子里面吃食;五九六九天氣變暖,可以到外面行走了;七九八九河里的冰開始融化,河岸的柳樹開始發芽;九九以及后面的加一九,農人開始下田耕地了。

四川版的“九九歌”: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意思差不多。在四川這樣的地方,進入冬季,連豬狗都能凍死,可見寒冷的程度。

河南、湖北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頭看柳;

九九楊落地;

十九杏花開;

數到十九,應該叫“十九歌”了。

湖南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懷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蠟燭;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風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娃兒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甘肅版的“九九歌”:頭九二九,凍破碴口;三九四九,關門閉守;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精溝子娃娃拍手;九九盡,莊稼人收拾打牛棍;九九加一九,耬鏵遍地走。

頭九和二九都能“凍破碴口”,可見西北地區更冷。到了七九八九,小孩子就可以光著屁股出來玩了。

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這時地表土層里尚有儲存的熱量,冬至之后,雖然太陽漸漸升高,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熱量的散失大于吸收,“入不敷出”,導致氣溫越來越低。到了“三九四九”,積熱最少,氣溫也達到最低。如果再有冷空氣的侵襲,就會冷上加冷。故民間有“冷在三九”之說。但物極必反,三九四九之后,太陽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給地球(北半球)帶來的熱量逐漸增加,導致氣溫逐漸回升,天氣漸漸變暖。到了“九九”,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春季,故有“九九艷陽天”之說。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代表著陰陽轉化,是最重要的節氣。在十二辟卦中為地雷復卦,故稱“冬至一陽生”。又由于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農歷十一月又被稱為“建子之月”。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標準。在24節氣中,冬至最早被確立。據說源于周滅商后用土圭法測影,測定洛邑(即今天的洛陽)的位置為“土中”,即天下之中。據記載,土圭法測影的操作步驟為:“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p>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倍汲墙ê煤?,周公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是為“周禮”,然后選取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即冬至。也就是說,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以冬至為歲首慶賀新年的開始。秦和漢初沿襲周制,到漢武帝元封七年成功編制漢歷,實際上是夏歷的改進版。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并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后人亦稱此歷為《太初歷》,以寅月(農歷一月)為正月。自此至今2000多年的時間里,歷朝歷代所制定的歷法,都以漢歷為基礎。中華民國成立后改用西歷(即陽歷),但作為農歷的夏歷(漢歷)依然在民間使用。也就是說,中國人自漢太初年以來,一直在一月份慶賀新年。但冬至依然十分重要,民間在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會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因此,冬至又被稱做“小年”。過了小年,年關將近,余下的日子就不多了。北方地區歷來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區仍延續祭祖舊習。

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一些朝代(如漢代)在冬至這一天還要放假休息,連旅館、飯店等服務行業也要歇業,百姓互相拜訪、互贈食品等禮物??梢姸猎谥袊糯闹匾?。

冬至習俗也體現了南方北方鮮明的差異。一般說來,北方地區在這一天要吃餃子,而南方則吃湯圓。據傳說,北方地區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來自于漢代名醫張仲景舍“祛寒嬌耳湯”

為災民醫治凍瘡之恩。傳說醫圣張仲景辭官回到家鄉南陽懸壺濟世,恰逢冬至,看見大批災民耳朵都被凍傷了,便令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支起大鍋,把羊肉、藥物等切碎包在面皮里呈耳朵形狀,煮熟后分發給災民,既可以飽腹,又可以驅寒,稱為“祛寒嬌耳湯”。后人學之,稱為“餃子”,一些地方也叫“扁食”或“混沌”。也有傳說北方人吃混沌是漢初北方地區深恨匈奴渾氏和沌氏兩個部落的襲擾和兇殘,于是把包好的餃子叫做“混沌”煮而食之,以解其恨。北方農諺云:“冬至不吃餃子,凍壞小耳朵”。南陽人深感醫圣之恩,至今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南方地區的湯圓實際上與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大凡北方人吃餃子的日子,南方人總是以湯圓相對,大約是食物習慣不同造成的。除了吃餃子,北方一些地區還有喝羊肉湯、狗肉湯的習俗;南方一些地區則喝紅豆粥,富裕地區加入紅棗、蓮子等珍貴食材,一些地區稱之為“冬至粥”。

冬至到來,真正的冬天來了,尤其是北方地區,北方呼嘯,冰天雪地,外出不易,但也不能過分“貓冬”,注意在中午時分外出鍛煉身體,順便曬曬太陽,補補鈣。中老年人要適當散步、打太極拳,也可以到游泳館游泳。年輕人可以適當滑雪、溜冰。增強體質也是安全、健康越冬的本錢。冬至以后,尤其是“三九”“四九”天氣,患有哮喘疾病、心臟疾病的尤其不要在溫度太低的時候外出。從食物上看,可以多喝湯,如雞湯、羊肉湯、蘑菇湯等,多吃白菜、蘿卜、山藥等蔬菜。盡管超市里面水果種類繁多,琳瑯滿目,但建議依然不要忽視蘋果、梨、香蕉等大類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冬至到了,詩人們并沒有“貓冬”,依然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冬至那么冷,蘇夫子居然寒風中獨游古寺,的確沒有人像他那樣鶴立獨行。

小 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

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

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

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

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

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

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感懷

(宋)梅堯臣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冬至日獨游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

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

不是花時肯獨來。

滿江紅·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后、便占新歲,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癡,終非俗。

清晝永,佳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欒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云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有關冬至的農諺也不少。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陰過冬至晴過年。(浙)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魯)晴冬至,年必雨。(鄂)冬至晴,春節陰。(遼)冬至晴,明年陰雨多。(桂)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皖)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唐代李頎送劉昱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唐代李頎《送劉昱》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頎宦游江南送別朋友劉昱時所作。劉昱不知何許人,從詩中可考見的,他與李頎是朋友,但關系并不十分密切,兩人當時同在鎮江揚州這一帶。八月間,劉昱溯江西上,準備到九江去,李頎作此詩送別。

李頎簡介: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送劉昱注釋:

八月寒葦(wěi)花,秋江浪頭白。

八月的蘆葦和江邊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葦:蘆葦。浪頭:掀起的波浪。

北風吹五兩,誰是潯(xún)陽客。

北風吹著候風器,誰才是潯陽的客人呢?

五兩:古代的候風器,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于高竿頂上而成。潯陽: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

鸕(lú)鶿(cí)山頭微雨晴,揚州郭里暮潮生。

雨后天晴,鸕鶿在山頭停留,揚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鸕鶿:一種鳥,也叫水老鴉、墨鴉、魚鷹,屬于鵜形目鸕鶿科。郭:外城。

行人夜宿金陵渚(zhǔ),試聽沙邊有雁聲。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島上,可以聽到沙灘邊大雁的鳴叫。

金陵:今江蘇南京的古稱。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李頎的主要作品有:

古從軍行、送陳章甫、聽安萬善吹觱篥歌、送魏萬之京、琴歌、望秦川、古意、送劉昱、古塞下曲、少室雪晴送王寧、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照公院雙橙、臨別送張諲入蜀、絕纓歌、雜興、與諸公游濟瀆泛舟、題盧五舊居、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采蓮(一作放歌行)、贈張旭、愛敬寺古藤歌、彈棋歌、放歌行答從弟墨卿、達奚吏部夫人寇氏挽歌等。

《送劉昱》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雨霖鈴·寒蟬凄切柳永

《雨霖鈴·寒蟬凄切》柳永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寒蟬凄切》柳永

“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愛不關風和月?!鄙弦淮挝覀冎v了韋莊的《女冠子》,講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那是一首離別的小令,但我們也講過《女冠子》這首小令后來被改作了雙調的慢詞,而這個創新者、改動者就是后來在詞史上第一個大量制作慢詞的柳永柳三變。那么談到柳永的慢詞,談到離別之情,就不得不說他的那首千古名作——《雨霖鈴》了,詞曰:“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意聽的朋友大概應該注意到了,我在朗誦的過程中,每個字的韻腳讀的跟我們平常的發音都不太一樣,首先朗誦這首詞,應該注意它的很多發音的地方。比如說最有名的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相kàn還是相kān,這里應該讀平聲相kān,因為執手、淚眼,手和眼都是仄聲,所以看kān要讀一個平聲。竟無語凝噎yè還是竟無語凝噎yē?其實我們現在普通話聽不出來了,這首詞一定要押仄聲韻,為什么要押仄聲韻呢?我們馬上就說。那么要押仄聲韻的話,它的韻腳字,你像“驟雨初歇”的“歇”、“蘭舟催發”的“發”、“竟無語凝噎”的“噎”,現在都讀平聲,但是在古代它其實都是入聲字,所以要讀得短而促,驟雨初歇、蘭舟催發、竟無語凝噎,包括下闋的“冷落清秋節”的“節”,“更與何人說”的“說”,你看這里頭有五個入聲字現在都變成平聲了,歇、發、噎、節、說,這五個韻腳字現在都變成了平聲字,但是它在古代是入聲字,所以應該讀得短而促。

那么,為什么《雨霖鈴》是要壓仄聲韻呢?這就和這個詞牌有關系了。當然這個詞牌讀的時候啊,我們一般會讀成雨霖lín鈴líng,其實要細讀的話,后面兩個字的發音是前后鼻音不一樣的,應該是雨霖鈴(yǔ

lín

líng),霖是甘霖的霖,鈴是鈴鐺的鈴,讀快的時候很多人就分不清。那么,這個詞牌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叫雨霖鈴呢?霖,甘霖的霖,《說文解字》說,“雨三日已往曰霖”,就是久雨不停,下雨下了很長時間,至少下到三天以上它才叫霖,所以霖雨悠悠,風吹雨中的鈴鐺,則產生不盡的哀愁。

《雨霖鈴·寒蟬凄切》柳永

《碧雞漫志》(《碧雞漫志》,南宋王灼所著的詞曲評論筆記

。共五卷。為王灼晚年之作。內容首述古初至唐宋聲歌遞變之由,次列涼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來,與漸變宋詞之沿革過程。論詞推崇豪放,認為蘇軾的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钡膊慌懦馔窦s派詞作,但特別批評李清照和柳永,體現了儒家禮教的偏見??偟膩碚f此書搜羅豐富,見解精辟,有其獨到之妙。)里引《明皇雜錄》(本書為“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收錄唐人筆記兩種。一種《明皇雜錄》二卷,補遺一卷,由唐鄭處誨撰,記載了唐玄宗一代雜事,偶亦兼及肅、代二朝史實。本書內容涉及頗豐,文字生動,唐玄宗早年的勵精求治,思賢若渴,晚年的不理朝政、恣情聲色,權臣的炙手可熱,忌賢妒能無不躍然紙上。對我們研究開元、天寶的理亂興衰史,頗有史料價值。所記異聞瑣事,亦可資參考。)說“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彌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焉。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張野狐,唐時人。擅長參軍戲,能吹角篥及彈奏箜篌,供奉宮廷。安祿山作亂,隨玄宗入蜀,后同返京,途中為玄宗制《雨霖鈴》(一作《雨淋鈴》與《還哀樂》二曲)。)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這就是詞牌“雨霖鈴”的來歷。

原來這個詞牌本身就有一個哀婉動情的離別故事。這段話是說,馬嵬驛兵變之后,楊貴妃被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后,玄宗北還,一路上霖雨瀝瀝,風雨吹打著皇鑾上的金鈴,每一聲都讓三郎哀思不已。他想起與玉環的生離死別,心中悲苦難抑,這個梨園之祖的大音樂家,遂于逃亡路中作《雨霖鈴》曲,當時跟隨的梨園弟子只有張野狐,張野狐善吹篳篥。篳篥又叫管子,像高麗的很多音樂和北地胡曲的很多音樂經常用篳篥伴奏,篳篥的樂聲本來就很悲愴,像杜甫就有《夜聞觱篥》詩,說:“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鄰舟一聽多感傷,

塞曲三更欻悲壯?!保ㄒ孤動v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鄰舟一聽多感傷,

塞曲三更欻悲壯。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所以張野狐的演奏更增其哀。但是自唐代以來,《雨霖鈴》曲只有曲沒有詞,或者是這首名曲一直在等待,等待那個叫柳永的偉大的詞人出現,來為它填上千古名篇,從而讓它流傳千古。

所以這是一首哀曲,原本寫生離死別,所以整首詞都押的仄聲韻,使得情感更為哀婉回環。因為是慢詞,所以至少要分為上下兩闕,上闋寫離別當日,下闋寫想象中的來時;上闋寫當時情緒,下闋寫別后心理。上下闕極盡鋪排,遠比小令寫來更增離別的繾綣深情。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焙s是秋后的蟬,一聽那寒蟬叫得那樣凄涼而急促,是不是它們也知道即將面臨生命的離別了,所以一句“寒蟬凄切”點出晚秋時節,而“對長亭晚”,正是傍晚時分,“驟雨初歇”則與“雨霖鈴”的詞牌相呼應。所以這三句看似隨意寫來,卻巧妙地點出了離別時的環境,營造了一種悲切的氛圍。

《雨霖鈴·寒蟬凄切》柳永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p>

“都門”是指京城門外,帳飲是古人的一個習慣,在郊外送別的時候,要搭起帳幕,設宴餞行。所以古人對于相聚離別是非常重視的,不是像我們現在簡單地握握手,擁抱一下就罷了,他們的相聚和離別都非常具有儀式感,體現了他們對生命的敬重和對生活的熱愛?!傲魬偬?,蘭舟催發?!边@個“蘭舟”是古代對船的一種美稱。像《述異記》(《述異記》由南朝祖沖之所著,主要記載了鬼異的事情?!妒霎愑洝肥枪糯≌f集,共有兩本。一本由南朝齊祖沖之撰,10卷,已失傳。另一本由南朝梁任昉撰,2卷,最早見于《崇文總目》小說類,唐以前未見著錄。)里頭就記載,最具工匠精神的工匠大師——魯班,就曾經專門尋木蘭樹刻以為舟("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般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后常用為船的美稱,并非實指木蘭木所制。)。所以你看,中國古代的工匠也極具審美的精神,蘭舟就變成了古代船的一種美稱。正因其唯美,在離別的情緒中便更增繾綣之情,所以細節處的用字、用詞是非常講究推敲的。這兩句說的是在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是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經在催著出發了。于是最經典的場景出現了。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蔽罩愕氖职?,看著你滿眼的淚花,千言和萬語噎在喉間,滿滿的都是說不出來的話。那一刻,柳永和他那個可能是叫做“蟲娘”的愛人,他們的情感肆意地流淌在那一瞬間凝固的時空中,不僅一下就輕易地淹沒了互相執手的愛人,也輕易地淹沒了千年以下所有被這一句情話打動的人。

這就是柳永的風格不同于韋莊,韋莊寫“別君時”是“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那是一種貌似平靜的繾綣,而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則是一種深情地熾烈,這種熾烈的濃情,雖然噎在了喉間說不出來,卻肆意地流淌在滿眼的淚花里,也肆意地流淌在字里與行間。所以詞人不由得傷感地悲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鼻懊娌耪f“語凝噎”,這里又“念去去”,一個“念”字正是內心的呼喊,正是情感的流淌,甚至更與下闋結尾的“更與何人說”形成遙遠的呼應。你看他那心中流淌的聲音啊,這一程又一程、長亭連短亭的遠去,千里迢迢,煙波浩渺,只有一個孤寂的身影,將要消失在疏闊無際、暮靄沉沉的南方的大地上?!罢Z凝噎”是一收束,是一頓,“念去去”則是一放,一縱情,這一收一放之間,情感跌宕起伏,再難束縛,就此綿延展開,于是有了下闋的離別后的想象。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庇谑闱橹信既蛔h論,最是詩詞創作的千古妙法,最易得千古不易之趣,不易之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就是這樣的名句。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便是離別,更何況又逢著蕭瑟冷落的清秋時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是由普遍的離別之情迅速回照自身,誰知我離開你后,今夜酒醒時又身在何處呢?怕是只有面對楊柳的岸邊那些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罷了。

《雨霖鈴·寒蟬凄切》柳永

為什么這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尤其的經典,尤其的打動人心呢?南宋《吹劍續錄》記載說,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翰林院代稱)之上,遇一幕士(1.宮廷衛士。2.幕客。)善歌,東坡先生便問道:“我詞何如柳七?”柳永族中排行第七,所以世人稱之為柳七。這個善歌的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睎|坡為之絕倒。這段故事實在經典,其實是為宋詞的風格做了準確地劃分。宋詞總體上分豪放與婉約,豪放的風格則以蘇東坡為代表,需關西大漢,持銅琵琶,鐵棹zhào板,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婉約的代表則需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這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就成了宋詞婉約的風格代言人,可見它的經典與杰出。但應該知道的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象如此經典,是因為它的背后站著“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背景,正是在這種凝練沉厚的背景之下,在普遍的離愁與別緒的升華與總結之下,詞人那一顆孤獨的面對著“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靈魂才凸顯出來,才能在時間的洪流里跨越千年,直擊我們的靈魂。當靈魂面對面的時候,你就可以清晰地聽見柳永內心深處的哀嘆。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边@一去經年累月的離別啊,只剩我一人獨去天涯。當我逡巡在這蒼茫的大地,便遇上再好的良辰美景,于沒有你的我而言,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再與誰訴說。明明“雨霖鈴”是凄苦之景,偏偏在最后又說到良辰美景,真是以樂景寫哀,更倍增其哀??!大概柳七才是三郎的千古知音,三郎與楊玉環生離死別而作《雨霖鈴》曲,百年而下,除了深情,一無所有的柳七因善作慢詞長調而發現《雨霖鈴》中蘊藉的深深的悲傷,因此而作“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大概是一種命運的安排吧?

所以在慢詞長調的鋪排里,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從三郎到柳七的哀嘆?!皥淌窒嗫礈I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不是再沒有比這傷心的離別?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分離呢?是不是只有分離才能讓我們永遠在一起?我愿為你在眼角掛起一串風鈴,讓它在雨夜響起,喚醒我所有有關你的深情的回憶

十二個時辰,十二首詩詞,讀一讀,記一記,感悟中國人的24小時

中國人的十二時辰

順天時而為,

接地氣而活。

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從西周起,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致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十二時辰是中國先民們的大智慧,如今雖然人們習慣于二十四小時制,但也別忘了這些中國傳統的優美時辰。了解了這些時辰,可以在床榻邊跟孩子一起欣賞時間,告訴他在哪一個美妙的時辰出生,或者讀一兩首古詩,感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珍貴。

十二個時辰,十二首詩詞,讀一讀,記一記,感悟中國人的24小時

子時

23:00-1:00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中夜,意為孕育。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肮艢v分日,起于子半”,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

夜半,宜睡眠,忌熬夜,此時,人們應該注意:“安睡以培元氣,身必欲側,屈上一足。先睡心,后睡眼,勿想過去、未來、人我等事。惟以一善為念,則怪夢不生,如此御氣調神,方為自愛其寶?!保ㄋ呤桥嘀苍獨獾淖詈梅绞?。側睡、曲足讓血液歸心,以獲安寧。不要胡思亂想,這御氣調神的法寶。)

夜半人的氣血都已降到最低值,現在睡覺,是為了補上一整天的能量。所以,這時不要熬夜。除非你能像一千多年前的張繼那樣寫出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丑時

1:00-3:00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丑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此時,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棚戶里的牛正在咀嚼著青草,而人應該處于熟睡狀態,如果此時失眠,可以:

“精氣發生之候,勿濃睡,擁衾坐床,呵氣一二口,以出濁氣。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及熨兩目五七遍;更將兩耳揉卷,向前后五七遍,以兩手抱腦,手心恰掩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后各二十四,左右聳身,舒臂作開弓勢五七遍;后以兩股伸縮五七遍;叩齒七七數;漱津滿口,以意送下丹田,作三口咽。清五臟火,少息?!?/p>

此時為人體精氣生發的時候。如果此時失眠,可披著被子,坐在床上,呵一兩口氣,把體內濁氣吐出。然后:把兩只手搓熱,摩擦鼻子兩旁,并用搓熱的手慰熱雙目35遍。把兩只耳朵分別向前、向后揉卷35遍。用兩只手抱住后腦,雙手的手心恰好掩住雙耳,用食指去彈中指,擊打后腦勺24次。再左右聳身,像開弓一樣拉伸雙臂,49遍。兩腿伸縮49遍;最后,叩齒49次,用意念將唾液送下丹田,分三口咽下。如此可清除五臟之火,讓生發精氣的腎臟得以休養。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寅時

3:00-5:00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睹献?,告子上》中說“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這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此時,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老虎也蠢蠢欲動,是為寅時。

平旦,熬過了黑暗,終于要迎來晨光,這天蒙蒙亮的時刻,屬于所有堅持著、飽含希望的人,正如陸游詩里那樣:

《晨起》

宋·陸游

老尚貪書課,黎明即下床。

不驚天乍冷,更覺意差強。

蟾滴初添水,螭爐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卯時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日出這個詞最初見于《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毕让駛兏嬖V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

此時節,人們要注意:“見晨光,量寒溫穿衣服,起坐明窗下,進百滾白湯一甌,櫛發百下,使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p>

晨光初露,宜起床??刺鞖夂┮?。起床后,坐在明亮的窗戶下,喝一杯白開水。梳頭發百余下,可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日出東南隅行》

唐·李白

秦樓出佳麗,正值朝日光。

陌頭能駐馬,花處復添香。

辰時

7:00-9:00

食時,又名早食等,這是吃早餐的時候。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此時,“早宜粥,宜淡素,飽摩腹,徐行五六十步”,早餐宜喝粥,宜淡素、吃飽后徐徐行走五六十步,邊用手摩挲肚子,另外要“就事歡然,勿以小故動氣”,要心情愉悅地開始做事,不要為一些小事動氣。

《三修詩三首》

唐·皮日休

一寫落第文,一家歡復嬉。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巳時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云“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p>

臨近中午,艷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這會兒,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午時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時,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將慢慢增加。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是站著的,所以午時是屬于馬的。

上古時候,午時是人們去集市交易的時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日中,“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陸畢具,異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嘗語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軟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強食,當饑而食,食勿過飽,食畢起行百步。摩腹又轉手摩腎堂令熱,使水土運動,汲水煎茶。飲適可,勿過多”。

此時是午餐時間,要吃得美,美不是山珍海味,不生不冷不堅硬的食物,就是最美好的午餐。不要吃過飽,吃完走上百步。飯后用手摩腹,再按摩腰背部的腎俞,讓腰和肚子都熱起來,脾和腎運動有序。再適當喝點茶水,但不要過多。

《日中吟》

宋·邵雍

日中為噬嗑,交易是尋常。

彼各不相識,何復更思量。

十二個時辰,十二首詩詞,讀一讀,記一記,感悟中國人的24小時

未時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日中時人們會有些困沌,但日仄時,人們要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這是一天中的第二個黃金時刻,要抓住時機,高效地工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申時

15:00-17:00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痘茨献印ぬ煳挠枴防镌f,“(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苯袢艘蝗杖?,但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對于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為清亮,是為申時。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卑拙右滓舱f,“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眲e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徐步》

唐·白居易

覓得花千樹,攜來酒一壺。

懶歸兼擬宿,未醉豈勞扶。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籃輿為臥舍,漆盝是行廚。

斑竹盛茶柜,紅泥罨飯爐。

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

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

從君飽富貴,曾作此游無。

酉時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志。日入,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雞于開始歸巢,飛鳥也回到了叢林里的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

日入時,“宜晚餐勿遲,量饑飽勿過”,晚餐不宜遲。

《送別》

唐·李白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

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閑居。

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圣朝思賈誼,應降紫泥書。

戌時

19:00-21:00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最早使用“黃昏”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秉S昏是安靜的時段,此時自己可安靜的讀書或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后的愜意。

此時,“篝燈,熱湯濯足,降火除濕,冷茶漱口,滌一日飲食之毒。默坐,日間看書得意處,復取閱之,勿多閱,多傷目,亦勿多思?!蓖砩?,熱水泡腳,引火氣下行,驅除濕氣。冷茶漱口,洗去一天的飲食留下的殘渣和毒火。晚間宜靜默,可看書,但不宜看久。

說起黃昏,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歐陽修的那句“人約黃昏后”: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亥時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這是一晝夜的最后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為亥時。人定,也是人靜,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切勿心浮氣躁,好好休息。

《夜深行》

唐·白居易

百牢關外夜行客,三殿角頭宵直人。

莫道近臣勝遠使,其如同是不閑身。

十二個時辰,十二首詩詞,讀一讀,記一記,感悟中國人的24小時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激情五月天亚洲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