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辭,蠟辭原文及翻譯
最新版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課程,針對性強,通俗易懂,大量實例教程結合理論和實踐.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教程,提供免費更新,學不會退款,針對性強,一次購買,終生受益,全國包郵!內容導航:
一、上古傳說文學知識點
上古傳說文學
1、識記歌謠名稱:《彈歌》、《蠟zhA詞》、《賁卦》
2、理解上古歌謠的一般狀貌
3、神話的分類,基本特征
4、理解神話對后世文學發展的影響
上古歌謠:
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1.關于上古歌謠的記載和表述:(選擇題重要選項)
《尚書·堯典》: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呂氏春秋·古樂》: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毛詩大序》: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上古歌謠的代表
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
(制造弓彈打獵的生活情狀)
②伊耆氏《蠟辭》: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咒語;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蛑笓]自然服從自己的愿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
③《周易·賁卦》: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筮辭)
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上古歌謠,從題材看,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
以《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最典型。
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蛑笓]自然服從自己的愿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
《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是其代表。
三為婚戀歌謠,一般都表現出粗獷、野蠻的特點,如《周易。屯·六二》、《侯人歌》。
四是戰爭歌謠,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繪聲繪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聽到了古老的殺伐聲,看到了上古戰爭的禮儀、部族成員奮勇作戰的身影及失敗的悲哀和勝利的歡欣。#文化#
上古神話
二、講詩小稿(一)
講詩小稿(一)
本人寫詩也有五、六年了,七七八八積攢了也有幾百首?,F在寫詩是我心里的一方凈土,每次寫詩能讓我沉靜下來,我現在不能想象無詩的生活。我曾經寫過一首《覓歸》表達我的心情:
愚頑年少即離家,踏遍神州看落花。
私心尋覓無歸屬,人生何處不天涯。
當然,每一個愛寫詩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集纂成卷,以留后人,為此,我寫過《詠懷》詩二首:
1
丙夜常常秉短檠,雕蟲不輟撫凡生。
幾時集纂詩成卷,不負妄虛才子名。
2
每逢出差必有吟,捻須沉思苦至今。
他日若成詩一卷,此生不羨五候賓。
但事實上,雖然寫了這么多,卻沒有什么理論上的研究,只不過在寫的過程中讀了不少書,積攢了一些“材料”。于是,簡單寫一寫,作為一段時間來寫詩的總結。但說實在的,我還未對詩詞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因此,很難達到鞭辟入里的程度,只是簡單寫一寫,作為對“詩”的簡單的介紹。
一、關于詩。
(一)什么是詩?
一個較為傳統的定義是“詩,言志而已;辭,達意而已!”在此基礎上,后來的儒家經典《禮記·樂記》進一步發揮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我的理解是“[言其志]的[韻文]都可以為詩”。為什么呢?康有為在其《詩集自序》中首先說:
“詩者,言之有節文者?!?/p>
這就是我說的詩得是“韻文”。
其后,康有為繼續說:
“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p>
二者如陰陽“交迫”,然后才有詩,這就是我說的,詩要言“志”?,F在總有人認為,只有古詩或者說古代的詩才能稱為詩,今人諸如“老干體”不能稱之為詩。我曾經針對批判老干體不能稱之為詩的現象寫過一首詩:
《與詩友商榷》
網友胸中火,欲燒偽詩人。先踩老干體,后踐復古塵。
效以物類聚,強以人群分。我有一言寄,解爾心中紛:
歌詩合時作,誰敢言自真。自有自點墨,誰曉他不深。
本道私心志,何必束法門。偶有小自娛,何妨斧鑿痕。
騷客恒沙數,少有千古聞。歲月最公正,自能淘真金。
口下應留情,自為自福根。莫讓無妄火,最終燃自身。
目前被普遍認可的中國文學史上的最早的詩歌作品,是寫作于上古時期神農時代的《蠟辭》:
土反其宅(河流的堤岸),
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興起),
草木歸其澤!
“蠟”通現在的“臘”,“蠟辭”即臘月祭祀上天的禱告之詞。從內容來看,這首詩是一首上古時期的農事祭歌。禱詞竟然是詩的起源。
因此,程千帆先生在《古今詩選》前言中說:“就今天文藝科學的概念說,詩歌的樣式并不限于過去被稱為詩的作品。以漢語詩歌而論,周代的四言詩,漢以來的五七言詩,還有歷代為數不多的雜言詩,本有詩名,固然是詩,而許多當時另有名目,并不叫詩的作品,如辭、賦、曲、詞、時調小曲、鼓書、彈詞之類,也都是詩的一部分?!边@很好地從詩的體裁說明了什么是詩。關于詩的發展,程千帆先生在《古今詩選》前言部分,很好的概括了八代詩、唐詩和宋詩的發展,有興趣大家可以去讀一下。
(二)一首詩的構成。
那么,在“詩言志”的主旨之下,怎么能寫出一首詩呢?具體來說,就是形式和內容是一首詩的主框架,這兩項夠成詩的風格。瓦-科瓦廖夫在《蘇聯文學中風格的多樣性》中說:“風格是形式和內容?!苯酉聛砦覀兘榻B詩的形式、內容和風格。
2、形式——詩體。
我曾經喜歡高曉松說的一句話,即有時候形式就是內容。比如,你要寫一個感受,你可以寫日記,可以寫劇本,可以寫散文,可以寫記敘文,但如果你要寫一首詩,必須有詩的形式。比如你要寫一首絕句,七字四句就是他的形式,這是必須遵守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內容。因此,詩有哪些形式比必須了解的。
詩歌的形式,我的理解就是詩的體裁,專業名詞叫詩體。這是個比較專業的問題,自來論者不少,主要著作有摯虞《文章流別》、嚴羽《滄浪詩話》、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詩體明辨》等等,我不是專業研究者,個人認為胡才甫在《詩體釋例》里說的比較好,即詩體分五目:以風格分體,以音韻分體,以形式分體,以題名分體,以地域分體,五目之外,無可分類者,統名之曰雜體。這六大類,每類之下還有細分,比如以音韻分體,就有以平仄分體和以對偶分體兩類。以風格分體之下,還有比如宮體、柏梁體、臺閣體、西昆體、竹枝體等。以形式分體之下,還有如絕句、律詩、排律、古詩等等。以題名分體之下,還有如口號、歌、歌行、謠、引、吟、詞等等。以地域分體之下,還有如江左體、江西體、永嘉四靈體等等。但我們作為學習者,似乎也不必知道的這么詳細,簡單了解即可。較為集中地反映形式奇怪的詩的,可參看《歷代怨詩趣詩怪詩鑒賞辭典》,里面詩體形式多樣。
3、內容——題材。
詩歌的內容,我的理解就是詩通常寫什么,也就是詩的題材。我非研究者,只能找一個名家的話來概括,白居易在《序洛詩序》是這樣說的:
“予歷覽古今歌詩,自風騷之后,蘇李(蘇武、李陵)以還,次及鮑謝(鮑照、謝眺)徒,迄于李杜輩,其間詞人聞知者累百,詩章流傳者巨萬,觀其所自,多因讒冤譴逐,征戍行旅,凍餒病老,存歿別離,情發于中,文形于外,故憤憂怨傷之作,通計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謂文士多數奇,詩人尤命薄,于斯見矣?!?/p>
這其中“因讒冤譴逐,征戍行旅,凍餒病老,存歿別離”是很好的一種概括。白居易把自己早期的作品分為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依據湯華泉《白居易詩選》》)。
4、流派
前面已說了詩的形式和內容,這樣綜合起來就是詩的風格,我理解風格就是最終形成的詩派。最終說到派別,是為了第二部分“關于寫”做準備。介紹幾個比較有影響的。
(1)唐以前。
①東晉時期的田園詩。田園詩以描繪田園風光,反映農村生活,展示隱逸情懷為風格的詩歌流派,其鼻祖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到了唐朝,陶淵明的詩風為孟浩然、王維等人繼承,并形成田園詩派。發展到宋代,范成大成為田園詩的旗幟,把田園詩推向又一個高峰。我介紹這個流派是因為最后我要推薦的詩人中有陶淵明,所以在這簡要介紹田園派。
②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山水詩是曹操的《觀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開始繁榮起來。在山水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謝靈運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最大,他出身南朝士族,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謝靈運的山水詩極大開拓了詩的境界,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南北朝時期的謝眺、何遜也是有名的山水詩人。他們與謝靈運一道,把山水詩推向成熟。到了唐朝,山水詩蔚為大觀,李白、王維、孟浩然、杜甫等都是山水詩高手,他們以卓越的詩才,為后人留下大量的山水詩佳作。
之所以要介紹山水詩派,是因為我在葉笑雪撰注的《謝靈運詩選》中第一次全面了解了山水詩的起源和發展,是第一次了解一個詩派的產生和發展。山水詩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的,是與歷史發展、社會現狀、文人心理等等息息相關的,我介紹其他詩派是因為他繁榮,他影響大,但我介紹山水詩派是因為我曾經對他如何一步一步產生有過了解,印象深刻。這里插一句,有些書的序言寫的真是精彩,比如這本《謝靈運詩選》,還有我下面提到的陳邇東寫的《韓愈詩選》的序言。
(2)唐朝:
我也找不到一個統一的方法來進行分類,只能就歷史上出現的一些派別名詞進行簡單介紹。
①浪漫派,以著名詩人李白為代表;現實派,以杜甫為代表;詠史派,以劉禹錫、李商隱為代表。這三派似乎只是歷史名詞,在當時以及后來,似乎并沒有形成以李白、李商隱等為緊密核心的創作團隊,李白、劉禹錫、李商隱等似乎只是形象代言人,并非以“領頭人”的地位存在。以劉禹錫為例,孫麗在《劉禹錫詩全集》的話很具有代表性:“在崇尚詩歌革新的中唐時期,韓孟以怪奇勝,元白以淺俗勝,劉禹錫對詩歌的革新卻無法以派別論,他的詩歌雖立意新穎,別具一格,但此種新意極具個人色彩,難以仿效?!钡?,杜甫較為特別。杜甫后來成為宋朝江西派“一祖三宗”中的“祖”。然而,江西派似乎是以黃庭堅為首,杜甫只相當于被供奉的“牌位”,就如同李世民把老子當祖先。
下面介紹真正的成為流派的幾個。
②邊塞詩指的是唐代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的詩歌。它起源于漢魏六朝,到盛唐全面成熟,形成了邊塞詩派。該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qí)等。比較著名的邊塞詩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王昌齡的《出塞》等。殷璠在《河岳英靈集》卷上評論高適的詩說:“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鼓,故朝野通賞其文?!贬瘏⑹菍懽鬟吶姅盗孔疃嗟脑娙耍ㄡ瘏⒔翊嬖姼杓s400首,其中邊塞詩80首)。殷璠在《河岳英靈集》卷上評論岑參的詩說:“參詩語奇體峻,意亦奇造?!边@一派曾經描寫的情景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當你要寫重大題材時,不妨學習一下這一派的風格,推薦陳鐵民先生著的《高適岑參詩選評》大家讀一讀。
③元白新樂府運動。新樂府是出現于中唐時期的新詩潮。西漢設置樂府,掌宮廷和朝會音樂。由樂府采集和創作的詩歌稱作“樂府”。起初樂府詩大部分采自民間,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現實和可以入樂幾個特點。不過六朝之際及唐初,樂府詩基本上成了文人“嘲風雪,弄花草”的詩體。鑒于此,杜甫多照樂府詩的格式,寫了《兵車行》、《哀江頭》等針砭現實的名篇,此為新樂府詩的發端。其后,元結、韋應物、戴叔倫等人也有新樂府題作。到唐憲宗時期,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彼此唱和,將新樂府運動推向了高潮。尤其元稹、白居易作為當時的才子,有大量新樂府詩作,影響巨大。白居易還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論,并首次使用了“新樂府”一詞,故被視為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人物。介紹這一詩派,也是因為我最后要推薦白居易。
④韓孟詩派?!绊n孟詩派”是中唐的一個詩歌創作流派,以韓愈為領袖,包括孟郊、李賀、盧仝、馬異、劉叉。他們主張苦吟以抒憤,并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詩歌形成一種奇崛硬險的風格。這種詩歌的新的追求與新的變化,積極推動了盛唐以后詩歌藝術境界的開拓。清人葉燮《原詩》說得好:“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笔聦嵣?,韓愈的“崛起”及其對唐詩的“大變”,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而且對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白和韓孟在后代具有大量的追隨者?,F在的老干體似乎以元白為宗,他們認為白居易寫的老嫗都能聽懂的詩歌才是最好的詩歌,但如果老嫗都聽得懂,似乎在藝術上就沒有什么追求了,這也是其淺俗貶抑的來源。而韓孟中之韓也即韓愈,在語言風格上也有過度散文化的風格。韓愈是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在文章上要使文章像文章不像格律詩??墒?,在詩的方面,卻努力把詩寫的不像詩,倒像文章。例如,他在《讀皇甫湜公安園池詩書其后二首》中寫的不像詩,像是書信:
我初往觀之,其后益不觀。觀之亂我意,不如不觀完。
用將濟諸人,舍得業孔顏。百年詎幾時,君子不可閑。
但是,韓愈還是推薦大家讀一讀,畢竟韓愈還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思想家的名頭,陳邇東寫的《韓愈詩選》的序言是我看到的詩詞方面最好的序,推薦大家讀一下。
孟浩然、王維等因屬于山水田園派的,所以不再介紹。孟浩然對李白的影響很大,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p>
(3)宋朝:
著重介紹江西派,不介紹永嘉四靈。
北宋后期,“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在詩壇上獨樹一幟,追隨與效法者頗多,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
宋徽宗時,呂本中撰《江西詩社宗派圖》,中列陳師道、潘大臨、楊符等25人,認為這些人的詩風與黃庭堅一脈相承。因黃庭堅為江西人,故稱之為江西詩派。黃庭堅不僅提出理論,并且寫大量優秀作品。這種詩作,對文化功底要求很高,才學便成了寫詩的基礎。到南宋時期,江西詩派影響更大,楊萬里(楊萬里初學江西派,但自己最終并不認為自己是江西派)、姜夔、陸游等大詩人都深受其影響。又因此派詩人多學習杜甫,故宋末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說法,即尊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為“宗”。
江西派最被人詬病的是過于用典,在《豫章黃先生文集》卷十九《達洪駒父書》中黃庭堅自己說: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p>
這段話解釋了黃庭堅的風格,黃庭堅在實踐中,也堅持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真正愛寫詩的,江西派是永遠繞不過去的,主要涉及應當如何應用典故的問題。我曾經也寫過一首詩,表達過我的心態:
《答詩友》
罐多無多蜜,君贈金石言。此中有正意,大珠錚玉盤。
唐詩高格調,因其法自然。平近詩意遠,純出肺腑間。
宋詩不得繼,造出平淡難。元明清寡陋,佳句世少傳。
吾詩習半路,作詩方三年。亦步亦趨仿,學以致用先。
如幸融會貫,也寫平淡篇。兼且少年性,半途易闌珊。
雖有喧耀錯,亦是激勵鞭。古人早有訓,經驗矗立前。
漫漫修求路,山外總有山。樂乎魚獺祭,與君談笑看。
注:1.罐多無多蜜,詩友回復我說“一尺幅寫詩,三尺幅注釋,除了罐子沒有多少蜜了”;2造出平淡難,宋詩開山祖梅堯臣終生“欲造平淡境”;3.魚獺祭,宋人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因為好用典故,作詩文時需要查找資料尋章摘句,所以眼前總是攤開一堆書,被人笑話是獺祭魚。
(4)學人之詩。
我國傳統上輕視元詩,《永和本薩天錫逸詩》前言中記載清朝王士禛說:
“耳食紛紛說天寶,幾人眼見宋元詩?!?/p>
宋元都被輕視了,明清也沒什么亮點,我曾經也寫過一首詩,可以表達我對明清至今詩的“寡陋”的心態,
《問月》
把酒姑妄問青天:古月可比今月圓?
唐有春江花月夜,宋時水調詠嬋娟。
元朝思腸斷古道,仍有散曲耀世間。
明清冷月詩魂葬,今人再無花共眠。
若說古今同一月,何以只誦古人篇?
若說古今人相似,何以今難步古巔?
若說詩情今同古,何以今詩意闌珊?
若說世風一未變,何以今篇傳世難?
但是,清朝“學人之詩”我們可以介紹一下。我第一次接觸到“學人之詩”這個概念是在寧夏江先生《晚清學人之詩研究》里。個人認為“學人之詩”似乎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朱熹等理學家。
到了清代,詩學中“性情與學問”的關系是一個重要主題。清人普遍認為性情的表達必須有學問的參與。喬億在《劍溪說詩》里說:
“<詩品>曰:‘吟詠性情,亦何貴乎用事?!拗^作詩不能用故實,眼前情事,有必須古事襯托而始出者?!?/p>
但為什么出現“學人之詩”,寧夏江先生說:
“文化積累到清代,文人構成詩的創作主體,學問就是他們的生活并浸泡于其中,其性情正在于學問之中,并養就為審美情趣,遠非即目直尋所能限制?!?/p>
這是我見到的最好的“以學問入詩”的說法,甚至可以說,這是典故可以、必須入詩的經典說辭。我有一首讀這本《晚清學人之詩研究》書的讀后感,表達我的心態:
讀寧夏江先生《晚清學人之詩研究》
人人只道詩言志,常重天然雕性情。
學問入詩頤典墓,證今援古亦高聲。
5、詩人
(1)詩人的家世
我在讀各個詩人詩集的過程中曾經特別注意過詩人的家世,介紹一下,讓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這一部分我認為和“關于寫”部分的“讀書和經歷”有關。
①杜甫。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杜預是中國魏晉時期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杜預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時譽為“杜武庫”。他與張斐對《晉律》的注解,在當時有“張杜律”之稱。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考釋嚴密,注解準確,其中不乏自己獨立的見解和精辟的論述,是《左傳》注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文廟武廟最早是,祭祀孔子和姜太公,到唐朝之后把及歷代文臣良將也設置進去享受祭拜,對于古代的文武大臣來說,能青史留名被記住和祭拜想必也是很多人的夢想,中國古代同入文廟和武廟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個就是三國后期西晉初年的杜預,唐太宗貞觀年間,杜預進入文廟,配享孔子。明成祖永樂年間,諸葛亮才進了文廟,得到了在孔子身邊站隊的待遇。杜甫的爺爺杜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②王維。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王維出身在山西,他的家族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從東漢開始就非常厲害,誅殺董卓的王允、漢王柔、王澤兄弟等。魏晉時期魏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瓊被確立為四姓之一,唐朝時為七姓十家之一。太原王氏是當時五姓七望之一,也就是七大家族之一。而王維就是這個家族的人。除了自己家族厲害,他母親的家族也非常厲害。王維的母親姓崔,五姓七望中有兩家是崔氏,王維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家。崔氏和當時的盧氏,是五姓七望中地位最高的家族。清河崔氏在唐朝出了12位宰相,博陵崔氏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門戶。簡單地說,王維的母親家族比王維自己家族還要厲害。這可能是王維天生的貴族氣質的來源。這就和李白不同,《酉陽雜俎》:“李白名播海內。玄宗于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p>
③白居易。白居易為其祖父撰寫過《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文章中,白居易言之鑿鑿地寫道:“白氏羋姓,楚公族也?!彼M一步考證出,白氏祖先名為白公勝,而名將白起,即是白公勝的后代。白起因冤而死,秦人憐之,始皇嬴政也感念其功德,把他的子嗣分封到太原。這便是太原白氏的起源。在白居易筆下,其家族可謂是閥閱世家。我本人無法考證對與錯,從白居易自己寫的來看也說明白居易家族來頭不小。
④高適。高適是個貨真價實的“官三代”。高適的家鄉是如今的河北景縣,家世一度十分顯赫,其祖父在唐高宗時曾生擒突厥車鼻可汗,官至隴右道持節大總管,安東都護,其父親曾任韶州長史。但高適卻沒能享受到當“官三代”的快樂,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道中落的他一度淪落到要外出乞討,青年之后,就不得不自己千里迢迢前往長安求取仕途。
⑤劉禹錫。劉禹錫先世為匈奴人(也許這是他體內“豪放”基因的來源),七世祖劉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隨北魏孝文帝遷入洛陽,改漢姓,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州市)。因此,有種說法劉禹錫是漢代中山王劉勝后代,又稱劉中山,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耳灞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22歲中進士,23歲登宏辭科,24歲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譽京華。
⑥李商隱。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
(2)重要詩人現存詩歌數量
網絡上有一個排名:
排名
|
朝代
|
壽命(歲)
|
現存詩(首)
---|---|---|---
乾隆
|
清朝
|
88
|
陸游
|
南宋
|
85
|
9393
楊萬里
|
南宋
|
79
|
4200
白居易
|
唐朝
|
74
|
3840
蘇軾
|
北宋
|
64
|
3462
梅堯臣
|
北宋
|
59
|
2922
黃庭堅
|
北宋
|
61
|
2392
王安石
|
北宋
|
66
|
1813
杜甫
|
唐朝
|
59
|
1145
歐陽修
|
北宋
|
66
|
1094
李白
|
唐朝
|
71
|
1010
辛棄疾
|
南宋
|
68
|
816
劉禹錫
|
唐朝
|
71
|
732
李商隱
|
唐朝
|
45
|
594
杜牧
|
唐朝
|
49
|
511
王維
|
唐朝
|
60
|
412
孟浩然
|
唐朝
|
51
|
322
李賀
|
唐朝
|
27
|
238
納蘭性德
|
清朝
|
30
|
186
李清照
|
宋朝
|
71
|
88
上述表格中是網絡上流傳的詩人存詩排行榜,榜中李清照以88首排第20名。但從表格內容看,作者似乎對宋以后的詩人的詩的數量不了解。在我購買的的元朝薩都剌《永和本薩天錫逸詩》中記載其詩142首,數量已超過李清照,但未上榜。
再比如龔自珍。龔自珍生前編印的詩集有《破戒草》《破戒草之余》《己亥雜詩》共計500首,僅最有名的《己亥雜詩》就有315首,也未上榜。因此,這個榜叫《古代著名詩人存詩數量排行榜》更為合適。
當然,實際中根據版本依據不同,肯定有出入。比如,王維在表格中是412首,但是,清乾隆二年趙殿成刻成的《王右丞集箋注》中記錄了432首。
白居易是3840首,但是,湯華泉先生寫的注評《白居易詩選》說白居易流傳下來的詩有2800多首,他寫的肯定超過3000首,但很多散佚了。比如,白居易在《與元九書》里說,他在入朝做官前“已盈三四百首”,但收入集中的只有75首,其他的沒有收。楊萬里的4200首應當是準確的,因為他的文集今天全存,主要依據大概是《四部業刊》影宋寫本和《四部備要》據乾隆吉安刻本。那么,詩人的這些詩是怎么流傳下來的呢?
這其中,乾隆自不必說,御制詩形式,舉國家之力來刻印保存。公認的第二多的陸游是怎么保存這么多的呢?
陸游在《全宋詩》中,他一個人就占了非常大一部分。他為什么傳下這么多呢?首先,陸游善于藏書,他在《渭南文集》里說: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p>
陸游不但藏書,還刻印書籍。先是重新刻印《世說新語》,此后又刻印《劉賓客集》,還刻印了自己《劍南詩稿》前20卷(這是陸游詩歌的最早刻本)。陸游死之后,他的小兒子陸子聿刻書比他還勤奮,先刻印其曾祖父陸佃的《陶山集》、《爾雅新義》,后刻印其父陸游的《劍南續稿》、《老學庵筆記》、《渭南文集》等,把祖上的著作刻印了個遍。相當于他們陸家既有圖書館,也有出版社,怎么能不存的不完整。還有一種說法,是陸游死后,皇帝也知道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保留這種愛國精神,振奮后來人,皇帝派人到陸游家里抄書,這才保留下這么多詩。
三、一起來讀詩之上古勞動詩歌
上古勞動詩歌
這期我們一起來欣賞三首上古詩歌,其中包括了古代人民祭祀、嫁娶和戰爭。
蠟辭(一)
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
草,木歸其澤!
這首上古歌謠選自《禮記·郊特牲》相傳是伊耆氏中的《蠟辭》。周代在十二月,舉行祭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祭辭稱為“蠟辭”
伊耆氏:一種說法他是神農氏,也有說是帝堯的。
蠟: zhà,通“臘”,古代祭祀名
理解為:
風沙不要作惡,泥土返回它的原處。
河水不要泛濫,回到它的溝壑。
昆蟲不要繁殖成災。
野草叢木回到沼澤中去,不要生長在農田里。
這首短歌明顯是命令的口吻上我們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古人對自然的“咒語”。這是古人在自然災害面前,對收獲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想靠著“咒語”讓大自然服從自己的愿望。
屯·六二(二)
屯如,
邅如,
乘馬
班如。
匪寇,
婚媾。
《屯·六二》是一首搶婚的詩,記載于《周易》,詩歌反映的是:一群男子騎在馬上,迂回繞道而來,原以為是敵寇,等到闖進門來把姑娘搶走,才知道是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過的搶婚制度。詩短,但寫得曲折形象。
中孚·六三(三)
得敵,
或鼓、
或罷、
或泣、
或歌。
《中孚·六三》
記載于《周易》這是寫戰爭的,描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的情景,戰勝敵人以后,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坐臥休息,有的因為失去親人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數十字,音節頓挫的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場面。
四、岳書鋒‖葛天氏文化探源5:從葛天氏之樂談我國史前樂舞史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葛天氏創作了我國最早的樂舞形式《葛天氏之樂》,被后世尊為樂舞始祖。樂舞文化是葛天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葛天氏文化的起源,必須探究我國的史前樂舞發展史。
一、我國史籍記載中的史前樂舞。
1.伏羲氏之樂。
史料記載,伏羲氏最先制定了嘉禮樂。唐杜佑《通典·禮典》記載:“伏羲以儷皮為禮,作瑟以為樂,可為嘉禮?!眱ぜ磧蓮埪蛊?,是早期嫁娶的聘禮?!锻ǖ洹返洹酚涊d:“伏羲樂名《扶來》,亦曰《立本》?!睎|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庖犧氏灼土為塤?!毕暮钤侗鏄氛摗酚涊d:“包犧氏因時興利,教民田漁,時則有網罟之歌?!痹Y《補樂歌十首·網罟》詩云:“《網罟》,伏羲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伏羲能易人以禽獸之勞。補《網罟》二章,章四句:吾人苦兮,水深深。網罟設兮,水不深。吾人苦兮,山幽幽。網罟設兮,山不幽?!?/p>
2.葛天氏之樂。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边@是原始社會極為著名的一部樂舞作品。八支歌的內容是:《載民》旨在祈求好好養育人民,使之生生不息?!缎B》旨在緬懷祖先,祈求保佑部族平安、興旺、發達。玄鳥是葛天氏部族的“圖騰”,其形象是一種類似燕子的神鳥?!端觳菽尽分荚谧T覆菽久?;《奮五谷》旨在祈求五谷豐收;《敬天?!分荚谄砬箫L調雨順;《達帝功》旨在祈求帝業成功,天下永久太平;《依地德》旨在感謝大地恩賜;《總禽獸之極》旨在祈求六畜興旺。
《葛天氏之樂》反映了人類從采集漁牧進入農業階段的信仰觀念和愿望,勾畫出一幅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圖景。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云:“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p>
3.陰康氏之樂。
陰康氏之樂,相傳為上古陰康氏族創制的舞蹈,有健身功能?!秴问洗呵铩ぶ傧募o·古樂》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陽道塞塞,不行其序,民氣郁瘀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碑呫洹秴问洗呵镄滦U氛J為,“陶唐氏”系“陰唐氏”之誤。唐崔令欽《教坊記序》記載:昔陰康氏之王也,元氣肇分,災診未弭,水有襄陵之變,人多腫隨之疾,思所以通利關節,于是制舞?!薄锻ㄨb綱目》記載:“陰康氏時,水瀆不流,陰凝而易悶人,郁于內,理滯著而多重膇,陰康氏所以利其關節,乃制舞焉,治于華原?!标幙凳稀敖堂裰莆琛?,可視為中華舞蹈、健身祛病活動最早的源頭。
4.伊耆氏之樂。
伊耆氏之樂是傳說中上古伊耆氏族祈年的樂舞。相傳每年蠟月,上古伊耆氏族都要舉行蠟祭活動。蠟祭對象有八神,都是有關農事之諸神。其樂器有土鼓、蕢、桴、葦籥?!抖Y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草,伊耆氏之樂也?!睎|漢鄭玄注解說:“伊耆氏,古天子號也?!碧拼追f達注疏曰:“《明堂》云:‘土鼓、葦籥,伊耆氏之樂?!抖Y運》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蕢桴而土鼓?!惴Q土鼓,則伊耆氏,神農也。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也?!?/p>
蠟祭時吹《豳頌》,擊土鼓,舞《兵舞》、《帗舞》?!抖Y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者也,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其《蠟辭》曰: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币陵仁献逑Mㄟ^“蠟祭”這種樂舞活動,祈求自然能順應人的愿望,希望不要有地震、水災和蟲災,也不希望野樹雜草叢生,說明伊耆氏族已經進入到農耕階段。
5.神農氏之樂。
神農氏,姜姓,號炎帝。據說炎帝首制了吉禮樂?!锻ǖ洹ざY典》記載:“神農播種,始諸飲食,致敬鬼神,蠟為田祭,可為吉禮?!薄锻ǖ洹返洹酚涊d:“神農樂名《扶持》,亦曰《下謀》?!薄稑窌吩唬骸吧褶r樂曰《下謀》,言神農播種百谷,濟育群生,造五弦之琴,演六十四卦,承基立化,設降神謀,故樂曰《下謀》,以明功也?!?/p>
炎帝時期,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由游獵逐步轉向農耕,母系氏族特征明顯?!肚f子·盜跖》:“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p>
神農氏發明了琴?;缸T《新論》云:“神農氏繼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鼻俚淖畛跤猛?,并非樂器,而是在祭祀儀式中,用來溝通神人的法器。
炎帝樂舞表演的情形,《莊子·天運》曰:“有焱氏為之頌?!薄夺屛摹贰办鸵嘧餮住保骸奥犞宦勂渎?,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痹Y《補樂歌十首·豐年》:“《豐年》,神農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神農教人種植之功。補《豐年》二章,章四句: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實兮,濟我生人。猗太帝兮,其功如天;均四時兮,成我豐年?!?/p>
6.《周禮》記載的“六代樂舞”。
《周禮》記載的“六代樂舞”,即黃帝的《云門》,唐堯的《咸池》,虞舜的《韶》,夏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
《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薄稘h書·禮樂志》曰:“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薄抖Y記正義·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庇州d:“《大章》,章之也。堯樂名也,言堯德章明也,《周禮》闕之,或作《大卷》?!断坛亍?,備矣,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脩而用之?!渡亍?,繼也。舜樂名也,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周禮》曰《大韶》?!断摹?,大也。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周禮》曰《大夏》。殷、周之樂盡矣。言盡人事也,《周禮》曰《大濩》、《大武》?!?/p>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云:“昔葛天氏樂辭云:《玄鳥》在曲;黃帝《云門》:理不空綺。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之詩?!庇衷疲骸凹按笥沓晒?,九序惟歌?!庇衷疲骸白陨挑咧?,《雅》《頌》圓備?!彼沃祆洹墩撜Z集注·八佾》曰: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渡亍?,舜樂?!段洹?,武王樂?!庇帧妒龆吩疲骸白釉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庇帧缎l靈公》云:“樂則韶舞?!?/p>
相傳《云門》為黃帝所作,用于祭祀天神,列周朝“六代樂舞”之首。陳旸《樂書》云:“蓋五帝之樂,莫著于黃帝?!碧圃Y《補樂歌十首·云門》詩云:“《云門》,軒轅氏之樂歌也,其義蓋言云之出,潤益萬物,如帝之德,無所不施。凡二章,章四句。玄云溶溶兮,垂雨濛濛;類我圣澤兮,涵濡不窮。玄云漠漠兮,含映逾光;類我圣德兮,溥被無方?!?/p>
相傳《咸池》為堯樂,或以為黃帝之樂,
堯增修沿用?!抖Y記·樂記》記載:“《咸池》,備矣?!编嵭ⅲ骸包S帝所作樂名也,堯增脩而用之?!碧圃 逗屠钚骂}樂府·法曲》詩云:“舜持干羽苗革心,堯用《咸池》鳳巢閣?!碧圃Y《補樂歌十首·咸池》詩云:“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至德汩汩兮,順之以先。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至道泱泱兮,由之以全?!鼻逡ω尽队甑窃狸枠恰吩娫疲骸啊断坛亍沸袕妥?,倚待與誰聆?!?/p>
《隋書·樂志》記載:“伊耆有葦籥之音,伏羲有網罟之詠,葛天八闋,神農五弦,事與功偕,其來尚矣?!标悤D《樂書》云:“觀孔子論五帝,以為法始乎伏羲,著于神農,而成于黃帝、堯、舜,蓋嘗詳之?!庇纱丝芍?,我國樂舞歷史悠久,品類多樣,功能齊備,各具特色。
二、我國考古發掘中的史前樂舞文化器物。
當前,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樂器類音樂文物年代比較靠前的有賈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塤、陶鼓等,還有反映樂舞盛況的馬家窯文化舞蹈紋陶盆。
1.賈湖骨笛。
1986年5月至1987年,在賈湖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近30支骨笛。
賈湖骨笛
2001年7月,劉正國在中科大為第二批出土的骨笛(一說“骨龠”)實物測音。
根據骨笛出土的地層和形制,研究者把賈湖骨笛分為三期:
早期:考古年代為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6600年左右,笛上刻孔多為五孔、六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
中期:考古年代為公元前6600-公元前6200年左右,笛上皆刻七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
晚期:考古年代為公元前6200-公元前5800年左右,多七孔,個別有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及七音階以外的變化音。
賈湖骨笛是截取仙鶴尺骨(丹頂鶴翅骨)制成的骨笛。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賈湖骨笛的出土將中國音樂文化上推至9000年。改寫了中國歷史原先對先秦音樂史只有五階音域的史考,賈湖骨笛有七階高低階音域。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規范,極具表現力,多數可達2個八度音域以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個數最多,且能演奏的樂器實物。從而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河姆渡骨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期的骨哨。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約有七千余年的歷史。
河姆渡骨哨
所謂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鳥的肢骨,截去兩頭,在骨管上磨出一、二個或兩、三個吹孔,就制成了。這種骨哨可以吹出幾個簡單的音。從原始人的生產發展情況來看,骨哨可能是既用來誘捕獵物,也用來在閑暇時吹來取樂。
3.陶塤。
塤是開口吹奏的一種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猶如天籟之音。塤初有石塤和骨塤,后用陶土燒制而成,有圓形或橢圓形,稱為陶塤?!稜栄拧纷ⅲ骸皦_,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薄对娊洝吩疲骸叭鐗_如篪?!庇衷啤安洗祲_,仲氏吹篪?!薄稑窌芬S周語曰:“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薄妒辣尽氛J為暴辛公作塤。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庖犧氏易土為塤?!薄杜f唐書·音樂志》記載:“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碧凄嵪pⅰ秹_賦》贊道:“至哉!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圣人貴焉?!?/p>
陶塤是中國最原始的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據考證,塤產生于史前時期,距今上限7000年。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古老的一枚陶塤,距今7000多年,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只有吹孔,沒有音孔。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塤
1956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兩件距今6700多年的陶哨,形似橄欖,用細泥捏成,保存完整。經考證,陶哨是塤的最早形式。陜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單音孔陶塤,距今大約6700多年。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哨(距今6700多年,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單孔塤
4.陶鼓。
陶鼓原名長鼓,又名土鼓,因用陶泥燒制而成,故稱陶鼓?!抖Y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瀹,伊耆氏之樂也?!编嵭ⅲ骸岸抛哟涸?,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薄吨袊魳忿o典》記載:“土鼓是原始打擊樂以土為框的鼓?!?/p>
陶鼓起源于原始部落的樂舞、征戰、狩獵等大型活動?!抖Y記》記載:“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薄吨芏Y》記載:“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薄吨芏Y·春官》記載:“凡國祈年于田祖,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薄犊脊び泩D》記載:“土鼓,樂之始也?!?/p>
(1)在遼寧省朝陽市德輔博物館內,收藏著一件距今約8500年至年的小河西文化時期的陶鼓,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所發現的最早的史前陶鼓實物,可以稱得上‘中華第一鼓’或‘世界第一鼓’,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小河西文化陶鼓(遼寧省朝陽市德輔博物館收藏)
(2)在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距5900-5500年)的彩陶鼓,為我國研究古史傳說時代華夏的音樂生活以及原始樂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3)在距今6700年至5000年的遼寧阜新胡頭溝石棺墓中發現了紅山文化彩陶鼓11件,又在遼寧凌源、建平縣交界處牛河梁一號積石冢內發現紅山文化彩陶鼓24件。
(4)在距今6000年的河南臨汝大張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鼓,為原始陶鼓典型形制之一。在大河村、鄭州后莊王、陜縣廟底溝、鄭州大河村等遺址出土的陶鼓,形制更加多樣。
(5)在距今約6500-4500年的山東鄒縣野店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有陶鼓,距今5200年左右。在氏族祭祀、慶典舞樂、征戰狩獵中被廣泛使用,還兼具報時報警、傳遞命令信號的作用。
5.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
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是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地方分支。馬家窯文化早期彩陶據碳14測定距今6000年左右。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共發現四件。
(1)第一件是198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墓地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人物舞蹈紋彩陶(下圖),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陶盆內人形舞蹈圖案環繞一周,分為三組,每組五人,手牽手,頭圓形,有短辮下垂,身體后有尾飾。
(2)第二件:青海同德宗日遺址墓地出土(下圖)。同德宗日出土的彩陶盆所繪人物最多,一組為11人,另一組為13人,現藏于青海省博物館。
(3)第三件:1991年甘肅武威磨咀子遺址出土(下圖),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4)第四件:出土于甘肅永登蔣家坪,為甘肅王新村私人收藏。壺腹兩面中部各繪一組舞蹈人物,一組3人,另一組2人。
王健華在《古陶瓷鑒識舉例之二:馬家窯彩陶舞蹈紋盆》一文說:“上述四件舞蹈紋彩陶都來自黃河北岸的大通河流域,表明史前這一區域流行的巫風歌舞已經成為先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紋彩陶盆就是五千多年前原始先民已有樂舞活動的例證。在強烈的音樂節奏中人們翩翩起舞,從群舞者協調而統一的步調中可以感知:揮臂抬腿起舞的時候應該有一種聲音宏大、節奏感強烈的樂器充當節拍,才能使共舞者步調一致,即興呼號、擊掌、跺腳、旋轉……因為音樂是舞蹈的指揮協調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