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邊塞詩句,十首著名邊塞詩句
最新版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課程,針對性強,通俗易懂,大量實例教程結合理論和實踐.手風琴教程全套視頻教程,提供免費更新,學不會退款,針對性強,一次購買,終生受益,全國包郵!內容導航:
一、大漠長煙起,塞下孤城月。 邊塞詩 9 首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相城外月如霜。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上海風秋。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邊塞詩派,中國唐代詩歌流派。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其詩人除高適、岑參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盛唐邊塞詩特點,在于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2)意象宏闊(3)基調昂揚(4)體裁兼善。
二、十首從軍行:熱血上戰場,不破樓蘭終不還
昨天是“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日。
日本侵華,華夏一片瘡痍,
有志氣的中華兒女,無不拿起武器,奮起反抗。
無數軍民,拋頭顱,灑熱血,只為獨立與自由。
抗戰時,人人皆為軍人,人人皆是護國人。
今天,詩詞君介紹十首《從軍行》,
體會詩詞中的萬丈豪情。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
在那個戰爭的年代,國家危亡,民族危亡的時候,無數人投筆從戎,拿起武器,保衛國家。他們此時的心情跟楊炯一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七首》
唐·王昌齡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斗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不趕走侵略者,誓不返回家鄉。
塞上沙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戰場上,哪一處不是異常殘酷的呢?唯有戰斗,才能贏得自由。
《從軍行·其一》
唐·李白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
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李白豪情萬丈,愿斬下敵首的頭顱,讓邊關永息戰火,重回安寧。在抗戰期間,這是多少軍民共同的期盼。
《從軍行》
唐·王維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們開始緊張地準備出發。敵軍吹響了胡笳,戰馬聞到戰斗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雙方搶著渡黃河。
太陽落到沙漠的邊陲,沙漠彌漫戰戰士們的廝殺聲。戰士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帶回來獻給天子。
戰爭的殘酷非你我能想象,當他們擒獲了敵人之后,高興之余,你不知他們經歷了怎樣殘酷的戰斗。
《從軍行》
唐·陳羽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這首詩反映邊防將士為保衛疆止,不畏嚴酷自然環境的英勇氣概。本詩寫遠處天山雪線上一桿紅旗不斷句上攀登,白雪、紅旗相襯,更為鮮明生動,令人精神振奮。
《從軍行》
唐·駱賓王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所以征戰沙場的軍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不求生著回來,只求能為國家盡一份力。
《從軍行六首》
唐·劉長卿
其一
回看虜騎合,城下漢兵稀。
白刃兩相向,黃云愁不飛。
手中無尺鐵,徒欲突重圍。
其六
黃沙一萬里,白首無人憐。
報國劍已折,歸鄉身幸全。
單于古臺下,邊色寒蒼然。
回頭看了看,敵眾我寡,只能拼白刃。雖然手中沒有一件武器,可還是想徒手突出重圍。黃沙一萬里,白頭的人無人可憐。報國的劍已折斷,幸而安全回到家鄉。
在那個戰爭的年代,多少軍人浴血奮戰,付出生命,可是,能平安回來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從軍行》
宋·張玉娘
三十遴驍勇,從軍事北荒。
流星飛玉彈,寶劍落秋霜。
書角吹楊柳,金山險馬當。
長驅空朔漠,馳捷報明王。
作者張玉娘是一位南宋的才女,雖為女子,卻也心懷家國。這首詩描寫了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艱苦危險的守邊生活,歌頌了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守邊衛國的犧牲精神。
三、史上最精彩的8首出塞,都是邊塞詩佳作,哪首能夠排名榜首
邊塞詩是詩中常見題材,曾經產生過眾多佳作,而《出塞》是邊塞詩中的典型題目。
那史上最精彩的8首《出塞》都是哪些?如何排名?本文即將揭曉謎底,分享精品好詩和朋友們一起欣賞。
第8名 北宋王安石的《出塞》
涿州沙上飲盤桓,
看舞春風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淚落,
蒙蒙吹濕漢衣冠。
這首詩描寫了塞外百姓迎接宋朝使臣的情景,純用白描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宋朝使臣與塞外百姓的深厚感情和大家期望國家和平統一的共同心愿,情景交融,蘊含濃厚的家國情懷。
第7名 唐朝鄭錫的《出塞》
關山落葉秋,掩淚望營州。
遼海云沙暮,幽燕旌旆愁。
戰馀能送陣,身老未封侯。
去國三千里,歸心紅粉樓。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邊塞詩,通過邊塞典型景物的描寫,抒發連年征戰、升官無望的老將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情,詩句間滿含有家不能歸、有親人不能團聚的愁苦,讀來令人生悲。
第6名 唐朝馬戴的《出塞詞》
金帶連環束戰袍,
馬頭沖雪度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戰爭的七絕,唐軍在一個大雪紛飛、寒氣逼人的夜晚突襲敵帳,夜劫單于帳,與敵軍短兵相接,展開激烈的戰爭。
全詩用語豪壯,歌頌了邊關將士的勇武善戰,深具愛國精神。
第5名 清朝納蘭性德的《蝶戀花 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前幾首都是詩,這是一首詞,寫于納蘭性德28歲時。當時作者正在奉命出塞的途中,觸景生情,通過對塞外古戰場的生動描寫,吊古傷今,抒發歷史變遷、人生無定、世事無常的感慨。
全詞用語流動優美,寫景抒情俱佳,尾句以景代情,景美情真,無限桑滄和感慨自然融于詞中,詩韻悠揚。
第4名 唐朝王昌齡的 《出塞》二首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戰爭的經典邊塞詩,通過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塑造出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歌頌了邊關將士們為國奮勇殺敵的精神,側面襯托出大唐兵強馬壯的雄厚實力,頗具盛唐氣象。
第3名 清朝徐錫麟的《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尸還。
這首詩頗有唐詩余味,清朝能寫出如此精彩的邊塞詩實屬不易。此詩借古抒情,通過古代將士英勇征戰、為國捐軀的典故,抒發詩人無畏生死、為國效力的豪情壯志。
真是一首滿含愛國熱情、無畏生死的佳作,讀來令人精神振奮!
第2名 唐朝王維的《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這首詩寫于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塞慰問邊關將士途中,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于同一時期,是“詩佛”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邊塞詩。
此詩首聯寫將軍打獵聲勢之盛,渲染邊關當時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頷聯寫出健兒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形態,射雕英雄的形象歷歷在目;頸聯突出邊關軍情的緊迫,突出唐軍的勇武和神速,奮勇殺敵的精神;尾句點出作者賞功慰軍的主旨,表達出對守邊將士英武雄壯的贊揚。
全詩繪聲繪色,豪邁無邊,體現出大唐兵強馬壯的國力,讀來頓覺豪氣沖天,盛唐氣象滿滿。
第1名 唐朝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某些詩評家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也完全當得起《出塞》詩壓卷之作的稱號。
此詩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運用了精彩的“互文”手法,蒼涼雄渾,滿是歷史滄桑感。后兩句運用側面烘染的筆法點出本詩主題:若有飛將軍在,胡馬絕對不敢越過陰山,邊境自然安定。
此詩雄邁、威武豪壯,高度概括出當時邊塞戰爭狀況,作者借此詩表達邊戰不斷的憂慮以及對追求安定美好生活的期望。
最精彩的8首《出塞》分享完了,每首都是邊塞詩佳作,充滿豪邁勇武之氣,令人贊嘆不已。
朋友們,歡迎品讀好詩,除了本文中這8首,還有哪些《出塞》詩佳作?歡迎分享。
四、最著名的邊塞詩,當年背詩用了不少力氣,現在只記得其中兩句
雖然在《詩經》中就有了關于邊塞詩的內容,還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的動人描繪,但是真正讓邊塞詩成為一種典范詩歌題材的,還是在唐朝。
岑參、高適、王昌齡、李益等諸多的邊塞詩人把邊塞詩寫得動人心魄,寫得意境高遠,寫得情真意切,寫得豪邁壯闊,大大提升了唐代邊塞詩的地位,提升了審美價值。
而其中最著名的邊塞詩,當屬這首七言古詩。當年背詩用了不少力氣,現在只記得兩句。且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唐詩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就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唐詩是最精彩的邊塞七言詩之一,也是當年我們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必背詩篇之一。不過由于篇幅相對而言較長,而且有個別字眼比較拗口,使得當年北宋這首古詩的時候,還是廢了不少力氣。時至今日,我們所能記得住的,卻也只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兩句。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是詩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乃是對于邊疆壯麗景色的描繪。開篇“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寫祖國北方的壯麗山河。這里靠近北方,最先感受到冬日的氣氛。所以“ 八月即飛雪 ”,而且大雪下的還很大,一夜大雪樹枝上都是積雪,“
千樹萬樹梨花開 ”。
北方的氣候是大雪紛飛的,隨之而來的就是溫度了。所以在之后的詩句當中,詩人著重表現大雪來之后的天氣之寒冷?!?/p>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雪花隨風飛舞,“ 散入珠簾 ”帶來陣陣寒意,以至于“
狐裘不暖錦衾薄 ”。在這樣寒冷的天氣中,將士們的日常操練都受到很大影響,“ 角弓不得控 ”,“ 鐵衣冷難著 ”。
接下來詩人把視角轉向廣闊天地,“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雪花飛舞都是冰凍三尺,長空萬里都是烏云密布。而這兩句的陣陣涼意與餞別宴的熱鬧形成對比,“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各種樂器奏鳴,寫出了一派熱鬧的景象,凸顯出將士們的樂觀情懷。
最后是帳外送別。先是渲染場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大雪紛飛,北風凜冽,雪花中紅旗隨風飛舞,發出聲響。而后是告別的場景,“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詩人沒有直接寫場景,而是以“ 雪滿天山路 ”寓意送別,表達了對友人雪景歸去漫漫長途的擔憂。
最后的畫面定格,“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友人離去,詩人悵然若失,只看到滿山的馬蹄印。此時就像是一幅離別的場景,再加上背景的悠悠,頗有幾分抒情詩的味道。
這首古詩是岑參的經典代表作,也是唐代邊塞詩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岑參對于北國風光景色的描寫,對于送別友誼的描寫,都堪稱絕世經典。當年我們都曾經學過此詩,遺憾的是今日的我們都已經忘卻。不過偶爾想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感悟到那份詩情,也算是不辜負當年的苦心背誦了。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